寫論文內容時,附錄是常見的論文部分,附錄的內容主要是對文章進行補充說明,所以附錄是否有必要存在,以及附錄的內容是什么都取決于文章的情況,附錄并不是文章必須具備的部分,如果沒有必要可以沒有附錄部分。
附錄一般都寫什么
如果需要附錄部分,附錄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附錄的寫作是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常識之一,附錄主要包括寫入文章對文章整體邏輯產生一定影響的內容,但這些內容是有必要說明的,包括比正文中更詳細的研究方法、一些重要數據、機構圖、圖標等相關內容。
所以附錄確實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說明,一些不便于在正文中寫作的內容可以在附錄部分做補充,附錄的寫作要按照既定的格式要求,附錄標題用黑體三號字,小標題用黑體四號字,附錄正文內容用宋體小四號字,如果作者的文章需要多個附錄,可以用附錄1、附錄2、附錄3加以標注和區分。
論文附錄放的位置:
附錄一般在正文末端,附錄中的內容應當與原文中的標注相對應,比如我們文中標注了某內容詳見附錄1,附錄1中的內容就是對這不分文章的補充說明,以便于讀者更加準確的把握文章的內容,附錄的內容不可隨意寫作,應當是有參考價值的但是不適合放在正文中的內容。
附錄的內容可以是重要的相關數據、模型、圖表等,也可以是詳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等內容,還可以是由于篇幅過大無法寫入正文的內容,但這并不代表附錄的內容可以隨意寫作,附錄的內容還是要盡量精簡的,必要是也可以將附錄分為幾個部分來寫作,比如附錄A、附錄B等等。
論文附錄附錄的適用內容
原始數據:如實驗觀測數據、調查問卷、訪談記錄等。
復雜推導過程:正文未詳細展開的公式推導、計算步驟。
補充圖表:輔助說明正文的非核心圖表(如圖表過大或數量過多)。
程序代碼:研究中使用的計算機程序、算法腳本。
問卷 / 量表原文:調研中使用的完整問卷、心理量表等。
術語表 / 符號說明:正文中未詳細解釋的專業術語或符號列表。
論文附錄的格式規范
1. 標題與編號
標題:統一使用 “附錄” 作為開頭,根據內容分多個附錄時需編號。
單數附錄:標題為 附錄(或 “Appendix”,適用于英文論文)。
多個附錄:按在正文中引用的順序編號為 附錄 A、附錄 B、附錄 C……(或 “Appendix A”“Appendix B”)。
字體與排版:
標題居中,字體一般與正文一級標題一致(如黑體三號、Times New Roman 14pt 加粗)。
若有副標題,可在標題下另起一行,用較小字體(如宋體小四、Times New Roman 12pt)左對齊。
2. 內容排版
段落與編號:
每個附錄內容獨立成節,段落格式與正文一致(首行縮進 2 字符,1.5 倍行距)。
若附錄包含多個部分(如圖表、數據、代碼),可使用二級標題區分,如 “附錄 A 實驗數據”“附錄 B 程序代碼”,編號為 “附錄 A.1”“附錄 A.2” 等。
圖表與公式:
附錄中的圖表需單獨編號,如 “圖 A-1”“表 B-2”(“A” 對應附錄編號,“1” 為順序號)。
公式編號為 “(A-1)”“(B-2)”,引用時需注明附錄編號,如 “見附錄 A 公式(A-1)”。
代碼與數據:
程序代碼可使用等寬字體(如 Consolas、Courier New),分段縮進,添加行號(如每行前標注 “1.”“2.”)。
數據表格需規范表頭,列對齊,可使用三線表格式(頂線、中線、底線)。
3. 引用與標注
正文中引用:若正文需提及附錄內容,應注明 “詳見附錄 X”(X 為附錄編號),如 “實驗方法的詳細步驟見附錄 B”。
附錄內標注:若附錄中引用正文內容,需注明對應章節,如 “如圖 3-2 所示”“見第 4 章分析”。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E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