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離不開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這在中、西方的教育上有很大的差異,教育是一門學問,需要為人父母的去不斷的學習追求,家長們在與孩子的共同生活中不斷的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不斷的進行反思自己的言行,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不斷探索最佳的教育方式,這樣才是智慧的父母,下面來看一下東西方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我們可以從當中學到什么呢?
關鍵詞:文化論文刊發,東西方教育,教育方式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導致其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大不相同。西方國家的家長從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養往往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在大的正確的框架下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鍛煉。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獨立動手去做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動手中發現孩子的愛好和特長并鼓勵其發展下去。西方國家的小孩大多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一個道理:自己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只有付出勞動才能收獲應有的收益,達成自己的愿望。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后在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后,得出結論,那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研究的成果,得到的經驗才最豐富和深刻。
而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填鴨式教育。“應試教育”,這是讓幾代中國人都痛恨的教育模式。所謂應試教育就是指先將成人自己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照已有的成功經驗去按部就班地仿效,在學習來(不是親身體驗感受而來)的經驗的指導下再去進行學習實踐,同樣,這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所以才會有很多學生知道一件事情的處理方法,但是他們卻不明白其中緣由,僅僅是學習來的,是道聽途說。往往當事情稍微發生變化,他們完全就不會處理了,這就是因為他們所謂的道理、所謂的懂了,并不是自己正真正親身體會而來,因此,并不能真正體會深刻的內涵。
2.中西方不同的教育觀在大學課堂中的體現
西方國家的基本理念是把孩子培養成能夠適應各種外部環境(順境或逆境皆有)及能夠獨立生存的個體。基于這種理念,西方國家的家長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自身能力,即通過自己親身經歷來積累經驗,在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進而成長。西方人從小就得到這種獨立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從小即從生活中得到鍛煉,形成獨立生存的能力和做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因此,當孩子長大,進入大學校園,這一教育觀念就給學生提供了一種非常積極的學習態度。西方國家的大學教育大多都是開放式的,教師上課時教給學生的是一種方法,有的時候是一個解題方法,有時只是一種思維方式,課后教師會留給學生一個問題,并且介紹很多書目,要求學生在一定而時間段內閱讀這些書,認真思考,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完成教師布置的題目。中國的家庭教育大多致力于孩子的未來發展,要有好的職業、理想的收入、順達的人生軌跡?;谶@種父母強加給孩子的心愿,多數中國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責任就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孩子生活在平順的環境當中,盡可能少地經歷挫折和磨難,只要孩子好,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也心甘情愿,自己辛苦打拼一輩子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因此在這樣的理念下,孩子從小被家長精心呵護,加倍關懷,只要學習好,家長在其他方面對孩子極大滿足,在心理、道德品質方面卻關心甚少。至于孩子獨立生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更是不予考量。當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成長的孩子長大,進入大學,他們的問題就會凸現出來。在中國目前的大學課堂上,大多數授課方式還是停留在“填鴨式”教學方法上,即教師在前面講授知識點,學生坐在教室“認真”聽講,課后教師布置作業,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答案大多都是唯一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在這樣一系列的教學方式下,中國的學生大多不會,也不用去思考,他們只是需要“聽話”即可。
3.中國與西方國家教育的若干比較
第一,對孩子的社會交往保護過度。不少家長抱著怕孩子跟別人學壞或吃虧的想法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一旦孩子在幼兒園、學?;蚺c朋友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家長多會偏袒自己的孩子,且代替孩子去解決矛盾,甚至把矛盾升級為家長間矛盾。此種做法卻給孩子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就如中國家長最怕自己的孩子“早戀”,可是往往事與愿違,越是防范卻有更多的孩子踏入禁區。第二,生活上的過度關心從而形成一切包辦。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怕孩子臟著、累著而不讓他們沾家務勞動的邊。無論衣食住行,總是怕孩子這樣怕孩子那樣,應不應該家長做的事都一力承擔了。因此就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還不自己吃飯、五六歲不會自己系鞋帶,上小學需要家長接送、代背書包等現象。在公交車上市場看到這樣的場景,白發蒼蒼的老人背著書包,旁邊是空手的孫子或是外孫,當有人給讓座時,肯定是老人讓什么都沒拿的孩子坐著,而自己依然背著書包站著;大學新生需要家長陪同入學,家長負責鋪床等等。總之,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站式全包,單純從生活方面過度關懷,確保孩子萬無一失,這才是做父母的責任。第三,經濟放任。中國不少的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應,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也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都竭盡全力滿足孩子的要求。這一行為助長的是孩子不懂珍惜、不知感恩、互相攀比的不良習氣。
4.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結果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勢必導致其教育結果的不同。西方國家的少年兒童從小能表現出獨立頑強的自立能力。從小的艱苦磨煉、親身體驗試錯,讓孩子具備了克服困難的毅力,遇事能夠主動想辦法解決,能與人和諧相處,有獨立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感。這些品質都為日后成為有用的社會人奠定了基礎。雖然他們可能在考試中的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是他們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強大的內心調節能力、非常快的適應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中國的少年兒童乃至大學生,貌似在學習方面略勝一籌,但就個人的生活能力、遇事的解決能力、實際動手操控能力都差很多。再加之不懂得適應環境,缺乏應變能力,缺乏社會交往,人際關系不懂應對,沒有吃苦耐勞的意志,只求別人給予的關懷而不會感恩他人的付出,缺乏應有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感。“高分低能”就是對他們的真實寫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