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互助互動
前言:
《美術新課標》指出:“美術教學要指導兒童自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加強實踐和創造活動。”要讓學生富有創造精神,就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有拘無束地獨特思考的過程。通過教學實踐和經驗的積累,我深刻體會到“互助教學”在小學美術中發揮獨特的作用。下面就如何恰當地在美術教學中實施“互助互動”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運用互助互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想象的水平,表象豐富,想象就開闊而深刻,表象貧乏,想象也就狹窄而浮淺。人們常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能同心協力討論如何解決問題,那一定會使問題迎刃而解。例如四年級上冊,《巧妙的組合》是在學習過的三種基本形的基礎上,安排的一堂設計繪畫課。巧妙的組合其中包含兩個主要內容: 超越單純基本形的概念,發現新的圖形結構形式。感受透疊圖形及著色后產生的效果。 許多大小不同的基本形相互穿插后,原基本形被打破,失去本身的意義,巧妙的組合由此產生了新的圖形結構,而在作業過程中,又可能發現新的形狀和現象,增添了作業的趣味性。由于學生個性的原因,新圖形給人既與原基本形完全不同性質的感受,又有區別于各人的造型特點和色彩效果。通過對完成后的作業進行自我評價,學生也能感受到畫面的疏密、虛實所產生的效果。
二、運用互助互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美術教學中,利用實物為發散點,開拓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擴散出與圖形或實物有關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種新形象。課上經過學生交流,學生腦中的印象深刻了,可以著手自己動手繪畫或者制作了,這時,再進行小組合作。例如我在上湘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5課《蔬菜的聯想》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組內成員多,帶的東西也就積少成多了,有的同學可能自己帶的不夠或是某一類多了,那就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蔬菜。另一方面,可以合作,大家出謀劃策,進行添加,完善,使作品更加完美。讓大家體驗合作成功的愉悅。結果用茄子做的企鵝,用油菜做的魚,用菜花做的綿羊等等還真栩栩如生呢!之后,有不少學生還在課后寫了一篇日記,介紹了制作過程,還在學生刊物發表了呢!這就是合作的作用和樂趣。我在上《紙品樂陶陶》、《有人臉的器物》、《衣架的聯想》、《便簽盒的設計》等彩紙作品、泥塑作品、綜合材料作品時,也采用合作的方式,學生情緒高漲,制作出了比較大的或者組合作品,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了創作的樂趣。不僅手工可以協作,繪畫當然也行,根據課的需要,在一張大畫紙上,幾個同學一起通過分工,合作,也能繪出比平時更大更美的作品。
三、運用互助互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同一題材的美術作業由于每個學生的想像力和表現能力不同,所以畫面無論從構圖上,還是從色彩上,還是在想法上也完全不同。所以有他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評價的不一。學生的美術作業有可能畫得“很好”,但不應有“最好”。教師不能用自己主觀臆斷去評價。扼殺孩子自身的想法。因此在美術課的最后幾分鐘組織小組討論,進行互評、互議是很有必要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美術作品評價較為客觀細致,充分地讓他在同學面前表現自我,評價自我,同伴之間進行借鑒學習,有利于培養孩子寬容的合作精神及敏銳的審美鑒賞力,也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這種讓學生直接投身于審美創造的實踐活動,更能鍛煉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提高審美意識。
四、運用互助互動,提高其他方面的提高
(一)、學會傾聽。就是指導學生既要敢于傾訴又要學會傾聽。小組討論,為生生互動的傾訴提供了可能。但是組內成員不能只管各執己見而無視他人的意見。這就要求老師提示并組織學生做到:1、交流時聲音要輕,組內成員能聽見即可。2、要耐心認真傾聽組內同學的想法。只有這樣邊說邊聽邊想的討論才會有實效。
(二)、學會協作。就是要勇于競爭又要注意協作。小組討論,為生生互動的競爭搭建了舞臺。討論時往往會出現爭先恐后、互不相讓的局面,無謂的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無疑,個體間的競爭有利于增強自我意識,并通過與他人的比較激發個體內在的潛力,從而進一步發現和評價自己。但個人之間不適當的競爭會阻礙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形成以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質。所以,小組討論時要注意:1、與人討論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2、與人討論要發揮各自特長,必要時要學會約束自己的某些行為為保證討論目標的實現。3、有組織,有分工。小組內有組長,按一定順序發言,討論匯總后也應輪流在大組發言。切忌由少數人包場。唯有這樣,小組討論才能真正促進組內人際關系的發展,提高協作效率,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理解,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塑造心中有他人的優良品質。
(三)、學會質疑。就是既要吸取他人之長,又不能盲目從眾。小組討論,為生生互動的從眾心理提供了可能。有的學生在聽他人訴說時,往往會放棄自己的想法,缺乏判斷的眼光,被別人左右。原因:1、不愿感受與眾不同所產生的壓力,2、缺乏自信心。由此,要樹立自信心。另外,要選擇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五、結束語
總之,在“互助教學”中,學生處于放松狀態,不用時時刻刻揣摩老師的意圖,然后察言觀色地回答問題,而是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個性張揚,從自覺參與中啟迪智慧,體驗探索新知識的樂趣,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必然能迸發創造的火花。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