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观看不卡,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国产gaysex男同视频chinese,欧美一级www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基于教育心理學視角分析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18-10-27
簡要: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現在普遍存在, 從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上均有所體現。本文從教育心理學視角分析其成因, 主要有個體因素及學校、家庭、社會因素。對此, 本文根據以上幾個因素

  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現在普遍存在, 從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上均有所體現。本文從教育心理學視角分析其成因, 主要有個體因素及學校、家庭、社會因素。對此, 本文根據以上幾個因素又提出了相應的應對對策。

教書育人

  《教書育人》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如今在大學校園內, 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存在著諸如上課玩手機、睡覺甚至逃課等現象。相關調查發現, 當前大學生的逃課現象相當嚴重, 可以說未曾有過逃課經歷的大學生已是少數群體。學生逃課、厭學情緒的出現反映了學習倦怠的存在。本文將對學習倦怠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然后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對學習倦怠的出現進行分析, 最后對大學生學習倦怠提出相應的對策意見, 希望有助于降低學生學習倦怠的發生率。

  學習倦怠的概念及表現

  當前, 對于學習倦怠尚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對此的理解稍有不同, 現在國內比較常見的定義是:當學習者已對學習行為不再有興趣卻又因各種其他方面的因素強迫性地必須進行學習活動時, 學習者會從心理上感到煩悶, 從而引起身心俱疲, 對待學習活動態度消極, 而這種狀態就是學習倦怠。

  學習倦怠所體現的是學生的消極心理, 這種心理在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上分別有所表現。

  1.認知、情感上的表現

  學生在認知上將學業、學習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只要一想到學習, 就會感覺到疲憊和不適, 心理上產生回避傾向。同時, 在學習過程中, 學生還容易出現嗜睡, 容忍度低、性情急躁, 發怒之后常常沮喪頹廢等現象, 長此以往, 厭學情緒便會愈演愈烈。

  2.意志行為上的表現

  存在學習倦怠的學生會有逃避和退縮等一系列不良行為的表現。從對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上來說, 這樣的學生缺少學習目標, 對課堂作業不聞不問, 拒絕接納教師意見, 不愿和教師有情感交流。另外, 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逐步下降, 感覺到付出的努力白費了或收效甚微, 整天萎靡不振, 慢慢地開始懷疑、否定自身能力, 從而產生較強的自卑感, 嚴重者可能對學習徹底失去信心, 最終不得不放棄學業。

  從教育心理學視角分析學習倦怠原因

  1.個體因素

  (1) 個體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指個體對自己的一種主觀認識, 主要體現在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評估上, 其中最為關鍵的概念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關于自己是否有能力達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斷。這與個體的期望息息相關, 當個體對行為擁有較高的期望時, 通常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一般經歷過較大挫折的學生對于自己能否完成任務的評估水平都較低。個人親歷的成敗經驗對于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 個體自我效能感越低, 越容易感受到學習倦怠。

  (2) 個體的歸因方式。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不同的學生歸因的方式會有不同, 當個體將所發生的事歸結為外在情境因素時, 這就是外部歸因;而當個體將事物發生的原因歸結為個人內在因素如性格、能力等時, 這就是內部歸因。在學習過程中, 當學生將自己失敗的學習經歷歸結為外部因素時, 他們會束手無策, 出現“習得性無助”現象;而將失敗的學習經歷歸結為自身內部因素時, 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尋找對策來解決問題。

  (3) 個體的個性特質。個體的自尊水平高低很重要, 當個體自尊水平低下時, 便會體驗到低價值感, 不相信自己, 對自己充滿著懷疑, 在學習上便會產生厭倦情緒, 最終只好逃避學習。另外, 還有神經質水平, 指的是個體情緒的波動狀況, 通常神經質水平高的學生是學習倦怠發生的高風險群體。

  (4) 個體的認知偏差。在大學生入學前,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自己所填報的專業并不了解, 有一定數量的學生都是聽從教師和家長的意見。入學之后, 這樣的學生容易體驗到偏差, 即他們內心的判斷與真實情況并不相符, 所選的專業其實并非自己所感興趣的, 但由于種種原因又無法轉專業時, 就容易產生學習倦怠。

  (5) 個體的學習策略、適應能力。有研究顯示, 學習策略對大學生的學業成就水平有預測效應, 與他最后的學習結果是密切相關的。而當學習結果不盡如人意時, 學生的學習倦怠可能性就會上升。

  這里的個體的適應能力是指個體對大學的適應能力。相關調查表明, 學生對大學的適應水平越高, 就會更多地體會到積極的學業情緒, 學生在大學的學業成就也會越高, 學習倦怠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2.外界因素

  本文將外界因素分為三類, 分別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

  (1) 學校因素。學校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的學習倦怠有強烈影響。傳統教育模式相對刻板枯燥, 在一些課程的設計上缺乏新意與契合性, 其考核方式還停留在考查學生機械記憶的能力上, 并未深一步拓展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這樣的教育模式嚴重挫傷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僅如此, 學校的學風、學業量設置等對學習倦怠也有很大影響。大學生正值心理迅速發展走向成熟卻未真正成熟的過渡時期, 極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 當身邊人學習倦怠時, 個體發生學習倦怠的可能性會上升。在學業量設置上, 如果安排的課程量不合理, 學生也容易感到心理疲勞, 產生倦怠心理。

  (2) 家庭因素。在塑造學生的性格、態度、行為上, 家庭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有不少研究表明, 來自家人的積極關注, 其中尤以父親的積極關注為重, 能夠降低出現學習倦怠的可能。另外, 童年期有留守經歷的學生更易產生學習倦怠。

  (3) 社會因素。如今社會競爭日益劇烈, 不少在校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就業壓力, 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產生了動搖, 以致最終對專業學習產生了消極情緒。其中, 過度焦慮會使學生逐漸產生心理壓力并降低學習效果, 久而久之, 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就會喪失。

  在這樣的情形下, 社會方面的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社會支持是指來自社會各層面包括父母、親戚、朋友等提供給個體的精神或是物質方面的助力系統。有研究表明, 良好的個人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很快幫助你擺脫困境的束縛, 從痛苦的深淵中走出來。社會支持作為壓力適應中重要的社會因素之一, 能夠緩解個體的壓力, 在降低學習倦怠上能發揮重要作用。

  不過外界因素的影響力有限, 僅作為大學生群體學習倦怠的誘因, 而源自個人主觀的原因才是引發學習倦怠的關鍵因素。

  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應對對策

  1.學生個人方面

  首先, 學生必須要正視面對問題,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信念, 維持對所學專業的熱情與興趣, 能動地形成科學合理的職業動機與職業規劃。其次, 學生個體應該明確自身優勢與不足, 結合目前的狀態對學習目標與強度及時進行調整以適應不同學習情況。大學生還應該形成正確的歸因習慣, 能夠科學合理地歸納自己學業成敗的主次原因, 進而通過努力來爭得更大的進步。同時, 大學生還可以通過與教師、同學的積極交流來掌握一些優秀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 主動去了解和自己專業相關的信息, 適宜地調整自己對所學專業的知識架構, 減少之間的認知偏差。

  2.大學教育方面

  首先, 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經常性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心理咨詢、治療方面的體系, 積極關注并及時詢問大學生近期的心理狀態, 時常舉辦各類實踐活動來提升大學生的動手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 激發大學生的熱情與活力。其次, 學校應加強規章制度實施的強制性和公平性, 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控,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道德素養, 要求教師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 培養良好的師生情誼。高校應依據實際情況和專業性質適當減少學科門類, 改革學科內容和學科結構, 使學生學有所用。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對學生個體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家長應經常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實時提供適度幫助,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并確立科學的學習目標與職業規劃, 同時還要注意保留出一定的自我空間與發展自由度, 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

  4.社會方面

  相關部門應大力出臺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 第一, 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一種重視教育、崇尚教育的氛圍;第二, 適應時代需要和發展不斷完善整體就業環境和用人制度, 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公正合法的競爭平臺;第三, 推進宣傳樹立正確學習觀和教育觀的重要性, 促進大學生正視自己的問題并主動有效地應對。

  相信通過這幾方面的共同努力, 大學生間普遍存在的學習倦怠現象能夠顯著減少。

  參考文獻

  [1]陳江菊:《淺析大學生學習倦怠成因及干預策略》, 《銅仁學院學報》2017年第19卷第8期, 第29-32頁。

  [2]趙荔、趙靜:《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分析》, 《教育現代化》2017年第4卷第36期, 第285-287頁。

  [3]劉莉、于永坤、魏漢蓮:《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原因及對策探析》, 《知音勵志》2016年第18期, 第320-321頁。

  [4]黨喜靈:《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學習倦怠探析》, 《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第8期, 第84-86頁。

  [5]張學眾:《大學生學習倦怠心理探析》, 《黑龍江教育》 (高教研究與評估) 2007年第12期, 第34-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