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根據當前種子公司和種子行業發展要求成立的新專業。根據“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大學生應具備創新思想和創業能力。一方面滿足種子公司和產業對高科技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可以自主創業,為種子公司和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
當今世界農業競爭的焦點就是科學技術和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誰抓住了技術和人才,誰就在競爭中占據了主動。跨國種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主要得益于其擁有強大的人才和技術優勢。人才是種子公司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企業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種專業技術人才,這是把科技物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種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后勁的關鍵。另一方面,還需要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種業企業家,即具有企業創新管理理念、能夠根據企業內外環境適時整合企業資源、積極推動企業經營管理、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的創新、有效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企業管理人才。適應當前種子產業及種子公司發展需要,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全國各個農業高校中誕生,其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取得成果。當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雙創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才能適應種子行業和種子公司需求。但是,“雙創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及社會的協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教育工程,不僅需要有政府的引導、學校的培養和全社會的支持,還需要有良好的創業文化的支持。
一
、培養創新精神。確立科學的創業教育觀(一)科學認識創新精神和創業教育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
1991年東京創業教育國際會議從廣義上把“創業教育”界定為:培養最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包括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綜合來看,“創業教育”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意識層面,重在培養學員以創新為基礎的行為方式;二是實踐層面,以發掘機會、組織資源創立企業、追求盈利和持續發展為教育目標。創新精神和創業教育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不能分開獨立進行。當前,大學的創業教育宗旨是培養大學生創辦各項事業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其次,要掌握創業教育的基本內容。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業教育的核心內容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創業理論,主要是對種子公司的創業活動、創業過程進行分析、研究,幫助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掌握有關創業的基本知識,了解創業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規律;二是創新能力,沒有創新就談不上創業,創新能力是創業能力的核心。當前,種子公司需要在發展的主要領域不斷創新,創制新品種,創新經營理念,創新經營方式和手段,這是公司發展壯大和發展潛力的決定因素。三是創業精神,主要是培養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各種非智力因素。四是創業技能,主要是對創業過程的程序和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創業實踐能力。這四個方面構成了創業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接受這樣創業教育的創業者,才能在種子行業有所造就。
(二)強化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業教育強化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一方面是種子產業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大學生自身就業的需要。當前大學生不僅僅是現有種子公司管理的參與者、繼承者,同時也肩負著種子公司在現有領域發展壯大,拓展新的發展領域的使命;還能夠成為新的有創新活力的種子公司的創制者和經營管理者,通過不懈努力,引領整個種子產業健康發展。為實現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要使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而且逐漸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確立了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為了推動創業教育的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強調了這一思想:“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2002年初,為了進一步促進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部確定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等院校為創業教育試點學校。在這種形勢下,各高校應搶占先機,采取有效措施來推動本校創業教育的開展。首先,把創業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的一個基本方針,使其與學校的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教育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把創業教育納入工作日程,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和考評辦法,引導師生積極投入到創業教育活動中來。
二、構建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業教育教學體系(一)加強教師的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業教育建設在我國的各農業大學中,最早成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是中國農業大學(2002年)。東北農業大學是在2008年交流專業。專業成立時間短,可借鑒的經驗少,優秀的師資更少。教師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原先從事種子產業相關教學的教師,另一個是學生就業工作指導教師。在計劃經濟的教育體制下,教師的創新欲望較弱,而且都缺乏創業經歷,沒有成功創業的親身感悟,講起課來難免有一種紙上談兵之感,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教師的創新精神直接影響專業學生,擁有強烈創新欲望的教師教出的學生一定在工作中不斷推陳出新,取得佳績。所以,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亟需利用各種途徑加強師資,強化對大學生的的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業教育。在這方面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經驗值得借鑒。斯坦福大學除了由一些教授和一批企業優秀科研人員承擔正規的創業教育教學任務外,還不定期請創業成功人士、投資家到學校演講,鼓勵有點子的學生去和風險投資公司合作,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創業的精神和自信心,并激發了強烈的創業欲望,使創業成為一種風氣,成為奮斗的目標。斯坦福大學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多元性、實踐性和靈活性特點是我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構建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根據國外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業教育的經驗,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注重教育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不僅僅介紹給學生現象的本身,同時要挖掘本質,并和生產實際結合,觸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循序漸進。
二是淡化學科界限,注重學科間的交叉性和滲透性。真正的創新,不是一個學科的知識能夠完成的,需要多學科知識交叉應用,不斷凝練創新思維,形成新的成果。
三是要從實際出發,因校制宜,根據地域特點和需求,逐步建立起較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1)保障教學效果前提下減少必修的專業課程,拓寬基礎課程,加強通識教育,拓展學生多領域知識面;(2)為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形成和創新能力提高,設置并增加綜合性課程,其中既包括文理工間有機結合的課程,也包括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使學生形成綜合性的知識結構,為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業能力提高提供充足的知識底蘊;(3)提高學生自主選擇的靈活度,開設足夠的選修課程供學生選修,并有完善的選修制度和學分制度,為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系(校)選修課程創造條件,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綜合性知識結構;(4)為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單獨開設創業課程,課程的開設要有針對性,滿足不同類型和基礎學生的要求。
(三)加強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業教育基地建設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和創業教育必須經過社會實踐檢驗和鍛煉,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單靠學校的封閉教育結出碩果,必須同外界一些社會力量,尤其是種子公司、事業等單位進行合作,共建教育實踐基地,為創業構筑一個實踐平臺。教學、科研和產業三者結合是建立教育實踐基地最有效的基本途徑之一,而建立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是當前實施創業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一定要做好教學、科研和產業廣泛意義上的三結合,不僅包括企業,還包括事業、商業等機構,是為各科類的師生創業搭建的各具特色的實踐平臺。首先,學校要重視教學、科研和產業三者結合,并形成一種學校制度。在制定學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政策時,把“三結合”作為保持和提高專業綜合實力,尤其是學術、科研開發計劃的一部分,同時,要把“三結合”的活動看作是專業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形成一種制度,通過組織機構保證其得以實施。其次,專業要提高自身的科研實力和學生培養質量。國外某些大學的“學術尖頂”構想為企、事業等單位提供了亟需的智力支持,成為其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所以才得到許多單位的青睞,這是開展“三結合”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三,采取一些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投入到“三結合”活動中去,使教學與社會生產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創業精神。第四,將“三結合”活動納入教師和學生考核的評估體系。
三、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一)政府應營造有利于創業的社會環境一個好專業的創辦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這種社會環境需要政府來營造。為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政府要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重新認識自身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為產業的創辦和發展提供高效率的服務,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協調作用。
另外,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從多方著手,努力形成政府、社會、高校相結合,良眭互動的國家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創業者可以得到許多方面的財政和政策支持,這也是美國涌現出一批批成功創業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經驗。第三,要規范市場行為。美國市場經濟很發達,形成了統一開放、平等競爭、規則健全、運轉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每一個市場主體都能夠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去運作,這在硅谷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還很不發達,市場行為也不規范,很難靠市場來調節和配置各種資源,也不易激起創業者的積極性。而且,剛開始創業的大學生是弱勢群體,更容易受環境條件影響。所以,要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鼓勵大學生創業、推動創業,必須先規范市場行為,為其發展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二)學校應營造有利于創業的校園環境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1)學校要制定鼓勵師生創業的有關政策,并形成一種創業制度。所制定的政策,不僅要鼓勵學生創業,更要鼓勵教師創業。因為教師創業是學生接受創業教育最好的典范,不僅有助于激勵學生創業,還有助于形成教師、學生爭先恐后創業的風氣,有助于造就一批教授企業家和大學生創業家。這一點在斯坦福大學已形成了一種傳統。(2)設立創業基金。即為鼓勵、支持有創新研究、技術開發和創業而設立的基金,這種資金要做到專款專用,否則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3)設置專門機構,負責師生創業的相關事宜,為師生創業提供便利條件。(4)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業的校園文化。
一
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營造一個自由、進取和充滿樂趣的學習生活環境,培養學生勇于開拓、創新、創業的精神。二是要營造一種寬容失敗的氛圍。要創業就要冒險,這意味著既可能失敗也可能成功,要使失敗不成為創業歷程中的思想障礙,就要形成一種寬容失敗、允許失敗的觀念,培養學生不甘心失敗、不畏艱險、勇于創業的精神。
四、“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分析(一)定期舉辦“農業科研講座”,啟發創新思維從2005年起,學校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校內或邀請校外專家、教授講解農業科技、政策、發展趨勢,介紹農業科技動態,啟迪學生的創新靈感,啟發學生創新思維。通過農業科研講座平臺,學生通過提問解答了對感興趣問題的疑惑,并能夠深入思考,應用到自己實驗內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實施大學生實驗創新計劃,提高創新能力學校鼓勵和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使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科學研究和創新實踐訓練,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崔保安.農科類院校“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8,(5):3—5.[2]徐華平.試論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4,(2):70—71.[3]安俊學,等.構建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徑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9,(1):86—88.[4]許麗英.論高校教育模式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5,(2):15—17.[5]徐木興,劉朝馬.斯坦福大學發展規劃理念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7,(4):87—89.[6]王建華,劉為民.創建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適應農業發展需要[J].高等農業教育,2003,(12):45—4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