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既是高考提出的能力要求,也符合新高考背景下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對歷史概念進行探究一直是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完成的任務。文章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并總結基于歷史概念的幾種教學策略。
本文源自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0年12期《中學教學參考》是專門研究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和考試的教學輔導類期刊。本刊積極倡導一綱多本的教學改革,推進素質(zhì)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為優(yōu)秀的教學實驗、教學實錄等提供展現(xiàn)教師才智的舞臺,探索高考中考命題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教與學、學與考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歷史概念;教學策略;新文化運動
深入理解歷史概念既是高考提出的能力要求,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下面筆者以《新文化運動》這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基于歷史概念的幾個教學策略。
一、確定本課涉及的概念,厘清主次概念,探究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
“歷史概念就是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的本質(zhì)的、全體的和內(nèi)部的聯(lián)系。歷史知識就是由眾多的、相互聯(lián)系的歷史概念及其體系以及由它進而發(fā)展的基本理論概念乃至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所組成。”因此,每一節(jié)歷史課里,學生需掌握的歷史概念或是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具有的歷史概念是眾多的。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教師需要先厘清哪些是主要的、核心的歷史概念,哪些是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需要掌握與理解的概念,哪些是為學生學習活動進行準備的鋪墊性的歷史概念,哪些是學生已知已有的歷史概念。
以《新文化運動》這課為例,本課涉及的歷史概念有“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舊道德”“新道德”“三綱五常”“自由”“獨立”“平等”“自主”“迷信”“尊孔復古”“打到孔家店”“新文學”“舊文學”等。我們可通過該課的課標要求“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理解新文化運動的作用”來確定該課最核心的概念是“新文化運動”,這是第一級的概念,也是這節(jié)課最主要、最主干的歷史概念,通過這一歷史概念的解讀才有后面其他的歷史概念。而“民主與科學”“新道德與舊道德”“新文學與舊文學”是這節(jié)課學生需要掌握的二級概念,也是這節(jié)課需要重點理解的概念。“民主”“自由”“平等”“自主”“獨立”“迷信”等概念是為這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的學習提供基礎的,也是學生已經(jīng)有所涉獵的。
列舉出這些概念是為了讓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前對本課需要理解的內(nèi)容有充分的了解。厘清主次才能圍繞核心的歷史概念展開教學,使課堂內(nèi)容重點突出,也使學生不至于因為要接受太多內(nèi)容與概念而覺得課堂索然無味。
概念有內(nèi)涵與外延,通常內(nèi)涵是對概念的定義,而概念的外延則指其所適用的范圍。中學歷史教學中很容易出現(xiàn)對概念的內(nèi)涵把握不準,對概念的外延簡單化處理為名詞解釋,對概念按照時間、地點、人物、原因、影響這樣的結構分解處理的現(xiàn)象。中學歷史教學中,有些歷史概念是非常復雜且有深度的,有些概念隨著史學的發(fā)展有了新的定義和內(nèi)涵,這就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并能緊密關注史學界研究的新動態(tài)才能準確把握這些歷史概念。因此,基于歷史概念的教學需要教師注重自身的專業(yè)成長,積極學習和研究相關的歷史概念,做到對歷史概念的準確把握與定義。
《新文化運動》這一課涉及的核心概念中,民主與科學的概念是有所發(fā)展的。通過材料展現(xiàn)陳獨秀對“民主”和“科學”的解讀(見材料一、二),發(fā)現(xiàn)新文化運動時期所宣揚的民主和科學與維新變法時期和洋務運動時期宣揚的民主和科學是有所發(fā)展和變化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在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明白這兩個概念在這一時期的發(fā)展,準確把握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并從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出發(fā),探究為何會有這種“新”的發(fā)展和變化,進而深入到概念的外延的學習,從而真正掌握這兩個歷史概念。
材料一 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對于政治有很大責任,然后自然養(yǎng)成一種政治人才。
——陳獨秀《實行民治的基礎》
材料二 科學者何?吾人對于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xiàn)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以定其得失從違。其效將使人間之思想行為,一尊理性,而迷信斬焉,而無知妄作之風息焉。
——陳獨秀
本課涉及另外兩個重要概念“舊道德”與“新道德”,它們的概念定義其實非常廣泛,通過研讀這一時期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言論,發(fā)現(xiàn)“舊道德”除儒家“三綱”“忠孝節(jié)”觀念以外,還有“佛道避世觀念”“迷信封建觀念”等等,其對應的“新道德”的概念也有更豐富的內(nèi)容。只有教師準確把握了這些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從而理解其主旨和影響,進而準確把握“新文化運動”這一核心概念。
二、引導學生自我建構策略:分析學情,了解學生關于概念理解的已知與障礙
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概念的理解、意義的建構是建立在學生能將搜索到的信息與已知的事物和知識相聯(lián)系的基礎上才能發(fā)生,是否能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成了是否能進行有效學習、真正理解概念的關鍵所在。因此,希冀學生真正理解概念,需要我們先充分了解學生已知的知識有哪些,在已知與新知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障礙有什么,這樣才能為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做鋪墊。
例如,在理解“民主”這一概念時,盡管學生已經(jīng)在必修1的學習中對這一概念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但大多數(shù)學生理解的民主都是關于民主的政治制度,部分學生能認識到民主是反對專制,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意識方面,很少有學生了解到民主的意識包括人權意識、參政意識等等。有了之前對民主概念的理解,再來理解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意識并不難,當情境呈現(xiàn)時,學生都能利用已知的關于民主的知識來理解新的知識。
在理解“新道德”時,由于學生之前對于儒家倫理綱常的概念理解并不到位,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預設到學生難以理解舊道德與新道德的對立之處,難以理解舊道德是對個性、自由、平等觀念的束縛。在掌握了學生舊知和新知之間的障礙以后,只需要通過提供一段史料(見材料三)就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障礙,建構概念與新知識。
材料三 自古忠孝美談,未嘗無可歌可泣之事,然律以今日文明社會之組織,宗法制度之惡果,蓋有四焉:一曰損壞個人獨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礙個人意志之自由;一曰剝奪個人法律上平等之權利,如尊長卑幼同罪異罰之類;一日養(yǎng)成依賴性,戕賊個人之生產(chǎn)力。
一陳獨秀《東西民族思想根本思想之差異》
三、情境教學策略:提供恰當情境,巧妙設置問題,不灌輸,重自我生成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他人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其中,情境是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發(fā)生的四大要素之一。因此,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其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為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提供充分的、有意義的情境,并能針對情境進行巧妙設問,引起學生思考與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調(diào)動已有知識去構建新的知識。
在《新文化運動》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為何要打倒孔家店,教師展示史料(見材料四),讓學生回到歷史現(xiàn)場,了解新文化運動發(fā)生前中國的思想界和社會觀念是什么樣的,進而提問:那個時代下人們?yōu)楹我龀鲞@樣的過激行為?你能理解這樣的行為嗎?通過情境與問題的設置,學生對于“新道德”具體指哪些觀念,為何要宣揚新道德,新道德的理念從何而來等問題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回答了這些問題才能真正掌握“新道德”這一概念。
材料四 1912年9月20日,袁世凱頒布《整飭倫常令》,宣稱“中華民國,以孝悌忠義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jīng)”,強令國民“恪守禮法,共濟時艱”。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凱發(fā)布《尊崇孔圣令》。
1914年3月,北洋政府頒布《褒揚條例》,其中規(guī)定應予褒揚的有:“一、孝行卓絕著聞鄉(xiāng)里者;二、婦女節(jié)烈貞操可以風世者;三、……”條例的《施行細則》對貞節(jié)婦女的規(guī)定是:“烈婦烈女:凡遇強暴不從致死,或羞憤自盡,及夫亡殉節(jié)者,屬之。”
四、“障礙檢驗”教學策略:設置一定“障礙”,檢驗和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有很多歷史概念意義相近、容易混淆,如民主和人權;還有一些相對而生的概念,如半殖民地半封建就是相對殖民地、封建社會這樣的概念而衍生出來的。學生在學習了一個概念之后,以為自己已經(jīng)牢牢掌握,但當他們遇到相似的概念時卻會覺得模糊不清,這就是他們并沒有精準掌握概念本質(zhì)含義的表現(xiàn)。有的學生在學習一個概念之后,沒有能夠?qū)@一概念的理解遷移到對其他相近或衍生概念的理解中,這也是沒有真正理解且不會運用所學知識的表現(xiàn)。因此在學習了新的歷史概念以后,教師可以人為地設置一定的“障礙”,找出與其相近或從其衍生出來的概念來進行辨析和遷移運用,從而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如在《新文化運動》這一課的學習中,只有將自由、平等、獨立、自主等概念理解了以后,才能真正理解“新道德”的含義。這幾個概念是非常相近的,教師可將這幾個概念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后說出它們的區(qū)別。如果學生無法辨析,就說明他們并不是真的理解這幾個概念的本質(zhì)含義。這時讓學生找到這幾個概念的反面往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區(qū)分這些相近概念,從而鞏固對這些概念的認知與理解。
歷史教學中涉及的歷史概念眾多,深淺不一,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這些概念的前提之下才能真正理解歷史,沒有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就無法實現(xiàn)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和能力的提升。如何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歷史概念,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還需要歷史教師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模式。
[參考文獻]
[1]方美玲.歷史概念的教學理解:以“新中國外交”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0( 11):73-77.
[2]黃凱洲.中學歷史概念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學園,2015(18):34-35.
[3]王曉睿.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4]馬寧.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