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观看不卡,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国产gaysex男同视频chinese,欧美一级www

SCI期刊 | 網站地圖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頁 >  對外貿易經濟論文 ? 正文

外貿歷史及發展途徑

2021-4-9 | 對外貿易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戰勇 單位:仰恩大學

一、60年對外貿易的巨大成就

(一)對外貿易規模由小到大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28年間,對外貿易增長了12倍,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01年的23年間,對外貿易增長近25倍,年平均增長22•1%;加入WTO后,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對外貿易贏得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機。2004年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再破2萬億美元大關。2002-2008年,進出口總額增長4倍多,年平均增長為25•9%,七年進出口總額占中國60年進出口總額的70%以上。60年來,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升。1950年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0•9%,到2008年達到8%以上。中國的出口總額經過30年徘徊到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由不合理到相對合理

新中國初期,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級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則主要是機器設備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改革開放后,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戰略性轉變,1980年工業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總值的一半,1989年上升到71•3%。從根本上扭轉了大量出口初級產品來換取工業品進口的落后局面。進入90年代,機電產品成為進出口的主力軍。1990年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的17•9%,到1998年,占出口總值的比重達36•2%,成為中國出口第一大類商品。同期,機電產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45•6%。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進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2002年至2008年七年間,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與進口的平均增速分別高達36•8%和2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值的比重從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進口比重從28•1%上升到30•2%。

(三)對外貿易額由逆差到順差

中國對外貿易差額經歷了從小額逆差到微量順差再到巨額順差,從外匯極度短缺到成為外匯儲備全球第一的歷史性轉變。1950-1977,其中頭6年全部為逆差,平均年逆差約8•5億美元,其后年份為小額順差或逆差;1978年以來,對外貿易順差大幅增加。1995年對外貿易順差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2005年一舉突破1000億美元,2007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接近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大幅增長,2008年末達到1•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四)貿易伙伴由單一到多元

建國初期,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原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0%以上,其中對蘇聯的貿易額約占半。80年代末中國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經過多年的努力,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明顯成效,目前中國的貿易伙伴已遍及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08年,中國前十位最大的貿易伙伴依次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香港、韓國、臺灣、德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對這10個國家和地區的雙邊貿易額合計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78•4%。

(五)自由貿易區建設由少到多

中國自由貿易區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發展過程。2003年以來,中國自由貿易區建設得到大發展,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中國與五大洲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2個自由貿易區,到2008年占到中國對外貿易額的1/4以上。中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凸現“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諸多自由貿易區建設如中國-巴基斯坦自由貿易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中-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等的帶動效應。同時拓展跨地緣優勢,建設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中國正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包括沙特、阿曼、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和巴林6國)談判建設自由貿易區議案。

二、巨大成就的理論與戰略保證

60年對外貿易巨大成就的取得具有客觀必然性,也是中國特色國際貿易理論和中國特色對外貿易戰略的不斷優化、形成合力的必然結果。

(一)中國特色國際貿易理論的保證

理論來自實踐,同時又對實踐產生反作用,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對外貿易理論主要引進于前蘇聯,此時對西方國際貿易理論持否定態度。加之世界政治二元化格局,形成東西方對峙的兩大陣營,人為地把統一的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分割成“社會主義大家庭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與“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致使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空間十分狹窄。改革開放后,中國現代化呼喚中國化的國際貿易理論問世。鄧小平基于中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的客觀趨勢,依據中國的國情,科學總結中國的歷史經驗,建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觀點、思想和理論。其基礎理論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對外開放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三大塊組成,其應用理論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幫助中國發展對世界有利;一國兩制、共同開發;利用好中國這個大市場;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等六大觀點組成。鄧小平的國際貿易理論不同于馬克思、列寧和前蘇聯的國際貿易理論(時代不同、任務不同、內外部環境不同、世界經濟走勢不同),更不同于西方古典和現代學派的國際貿易理論。它所回答及解決的問題和重點,不再是國際經濟貿易產生的原因、比較利益的獲得、國家競爭優勢的發揮,而是圍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針對國際經貿關系中存在失衡的現狀,突出地解決當代國際貿易中存在的三大問題:一是貿易條件的改善,二是貿易利得的公平分配,三是反對貿易歧視。因此,以鄧小平中國特色國際貿易理論指導中國的國際經貿發展更符合中國國情,更能促進中國國際貿易事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對西方國際貿易理論本著外為中用原則,從抵制-引進-借鑒到運用之路。由于中國對國際貿易理論理解不深、與中國國情結合不夠,它們在產生正面效應的同時,帶來了負面效應(中國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的不少問題,或多或少地與其有關)。

(二)國際貿易戰略的保證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對外貿易的戰略是出口導向與進口替代兼容互補的模式。這一戰略模式要求:沿海地區和出口競爭能力較強的輕紡行業以推行出口導向為主;其他地區和出口競爭能力較弱的重化工行業,以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為主。兼容互補戰略模式的戰略重點,在出口貿易戰略方面,要求合理安排出口產品結構,大力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全方位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和完善出口產品生產體系;在進口貿易戰略方面,把進口的重點放在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及軟件上,實行以進養出,把來料加工出口作為發展中國出口貿易的一項重要戰略方針。中國擁有10多億人口,國土遼闊,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實行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綜合兼容的戰略模式,較之實行單一的出口導向戰略模式更符合中國國情,促進了對外貿易的較快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對外貿易戰略進入實施“大經貿戰略”的新階段。大經貿戰略指以進出口貿易為基礎,產品、資金、技術、勞務合作與交流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生產科技、金融等部門共同參與;外貿、外資、外匯、外援等各種經貿活動相互融通、相互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一種戰略構想。中國是潛在的貿易強國,中國對外貿易的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和世界經濟的走勢。大經貿戰略正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動順應國內“兩大轉變”和國際“三大潮流”(經濟市場化、經濟國際化和經濟信息化)的要求而提出的。實踐證明,它對中國對外貿易產生極大的推動效應。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起,中國對外貿易戰略進入全方位開放和發展的更高階段。中國加入WTO后,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從而要求:(1)中國對外開放從自主單向開放變為相互雙向開放;(2)從政策導向開放變為按照WTO規則要求開放;(3)從貨物市場開放變為服務貿易市場和技術貿易市場的開放;(4)從適度保護貿易政策變為協調管理的一般自由貿易政策,即通過談判確定中國在貿易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對外貿易的管理,逐步實行貿易自由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