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观看不卡,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国产gaysex男同视频chinese,欧美一级www

SCI期刊 | 網站地圖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頁 >  考古研究論文 ? 正文

航空遙感考古前景

2021-4-9 | 考古研究論文

本文作者:雷生霖 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考古人員的積極參與使得內蒙古自治區的航空遙感考古工作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與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赤峰市文博單位合作,在內蒙古東部區開展了航空攝影考古工作,對遼上京、遼中京、祖陵、祖州城、慶陵、慶州城、元應昌路、元上都、金邊堡及城址、陵墓和大型軍事防御設施等古代遺存進行了大規模的航空勘察,采集了一批珍貴的影像資料,并出版了《內蒙古東部航空攝影報告集》,該書成為我國航空攝影考古和內蒙古航空遙感考古成熟的一個標志。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內蒙古遙感考古工作站,之后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航空遙感考古中心在內蒙古西部地區進行了較多的工作,對西部地區的居延遺址、包頭和清水河等地的一些古城、烽燧和邊堡等大型遺址進行了一次航空攝影,為內蒙古地區的航空遙感考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幾次大規模的航空遙感考古的重點是對已發現的古城址、古遺址或古陵墓進行的一次有目的航空攝影考古。主要是為了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和了解這些大遺址、大陵墓的全貌、規模及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只是彌補了一些從地面調查和測繪中無法了解的現象,并未發揮航空遙感考古的優勢。為了將內蒙古自治區航空遙感考古工作推向深入,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航空遙感考古中心與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了一次針對一個區域的全方位的航空遙感考古調查工作。我們選擇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渾河下游地區區域性考古調查”這個項目,以這個項目的地面調查資料為基礎,從航空考古的角度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可深入性研究的調查工作,希望將這一區域地面調查資料的研究價值擴大化。

一、工作背景和工作方法

1.工作背景

渾河下游區域性考古調查是2004-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了配合《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人類文化、生業與環境》項目,選擇內蒙古中南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境內的渾河下游地區和準格爾旗境內共280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區域性考古調查(圖一;圖版一一,3)。調查中發現遺址點共367處,時代從仰韶文化早期———兩漢時期,部分還見有遼金、明清時期。通過文字、照片、測繪圖和采集遺物等手段記錄下了遺址點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地表環境、遺址保存狀況和遺跡遺物的一些情況,獲得了一批詳細而科學的調查資料。此次調查不僅為發掘提供了基礎資料,更為研究本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生業的發展變遷、聚落形態的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基礎資料。

2.工作方法

針對這次航空考古調查的特殊性,參與航空考古的雙方工作人員與實施本次航空考古的中國國家測繪研究所的人員進行了溝通,將預期要達到的目標、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后期研究工作中的一些設想、目的和意義進行了溝通,遂于2010年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希望航空攝影考古能和地面踏查資料結合起來,打破地面踏查的局限,且將航空攝影考古的優勢發揮出來。根據要求,我們首次采用了立體影像和成圖軟件的應用,采用了航空影像區域立體快速解譯系統(TOPStereo),成功實現了對大范圍多航帶立體模型的整體連接,使“立體測圖”測繪技術演變成為一種新型的客觀真實地形展示技術,從而能夠滿足我們對真實三維地理數據的強烈需求。

3.工作歷程

2010年5月項目開始正式進行,國家博物館遙感考古中心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負責人對飛行區域的劃定、天氣和飛行模式等進行了研究并制定了有序的計劃。2010年7月,雙方委托中測新圖(北京)遙感技術有限公司對調查區域開始進行飛行,采用無人機低空航測遙感系統,這一系統所具有的機動性、高精度和低成本等優勢,在內蒙古地區的航空攝影考古中為首次應用。因為屬于無人機飛行,所以要對航線進行程序設定,要選擇氣候和植被都最佳的時間段進行。遂于7月份至8月初完成了調查區域內所有的飛行任務。2010年8月開始至年底,對飛行的所有航線的航片開始整理、統計,編入數據庫。并利用航空影像區域立體快速解譯系統(TOPStereo),成功實現了對調查區域內多航帶立體模型的整體拼接。通過順利完成對渾河下游地區的航攝任務,無人機低空數碼遙感系統再次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順利的完成1:2000成圖比例尺的數字航空攝影,成功實現了連續立體模型觀測解譯系統輔助考古專業技術人員分析,開啟了無人機應用于考古工作的新篇章。

二、區域性航空考古發現的若干新問題

1.航片和立體視圖中所見的石城址地面調查中所發現的石城需要圖片、測繪圖和文字等才能對其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但是還是不夠直觀。本次航空考古所進行的垂直面影像圖可了解石城的地理位置、控制范圍、周邊的地貌和環境,通過立體視圖還可切身體驗到石城周邊的溝壑、水源與石墻的高度以及城內一些地面很難發現的現象。目前,本區域發現的石城皆為阿善三期文化和永興店文化時期的。阿善三期文化的石城整體面積較小,與阿善三期文化的一般聚落相比較大,且所處位置也并不突出(圖二)。從石城的布局和城墻的結構來看,不見甕城、馬面等設施,防御性能明顯較弱。這些石城從航片上清晰可見,皆位于河流兩岸較小的臺地之上,個別石城的地理位置極其特殊,明顯不具有居住的條件。如225號石城,處于黃河西岸拐彎處的一個圓形山頂之上,由兩道石墻組成,中心有臺基,至今還有山神廟的存在。這個石城從航片的觀察來看,地理位置以及石城的建筑方式顯然不適于人類居住,祭祀性質較強(圖版一一,1);233號遺址位于渾河向北拐彎的臨河山體之上,從航片來看,整個遺址最適于居住的平緩地帶不見石墻,而在緊挨渾河東岸的坡體下方筑有兩三道石墻,所以這個石墻的功能顯然與防御無關,更大的可能是保障聚落安全的防洪設施(圖版一一,2)。永興店文化的石城大多選在原先阿善三期文化的石城周邊地區(圖三),如位于渾河南岸的061號石城選在064號石城西部相鄰的山體之上,規模變大且出現了馬面、城門等復雜的防御設施(圖版一二,1),此外還在渾河北岸正對的山體之上建成了本區域最大的278號后城咀石城(圖版一二,3、4),與061號石城隔河相對,顯然成為這一時期的一個中心聚落群。渾河南岸、黃河東岸的一處較大的石城351號下塔石城,其南北兩側毗鄰深溝,東部僅存有極為狹窄的區域可供出入。通過發掘也表明,這一石城的地理選擇極為講究,東部狹窄的通道上方的坡體處可見結構復雜的石墻、夯土墻和馬面、城門等。103號石城也是在225號和090號石城周邊營建。這一階段,僅發現278-061兩岸相對的石城一組。以上情況表明,這一區域內區別于一般遺址的石城的出現可早到阿善三期文化偏晚階段,晚期的石城大多選擇在這一階段出現的石城周邊。另外,在幾處阿善三期文化的石城中發現有永興店文化的遺存,表明還存在著永興店文化大多延用阿善三期文化石城的可能。如果這種可能被證實的話,永興店文化的石城還存在著在河流兩岸兩兩相對出現的現象。而這種現象還有待于在今后的地面復查或發掘中得到解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