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明論文
單位:南通市環境保護局課題組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治國理念。省委把“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列入開創江蘇科學發展新局面的八大工程。隨后,市委確定“八個領先”的目標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江北領先”作為全市為之奮斗的中心任務,同時提出建設“一中心三城市”的奮斗目標,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生態宜居城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市實現“兩個率先”中必須深入研究和積極實踐的重大課題。
一、生態市建設的現狀
2006年12月,在市區建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六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生態示范區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全面啟動國家生態市建設,相繼出臺《關于落實環保優先建設生態南通的決定》、《推進全市環境保護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多次專題研究生態創建,并多次組織召開生態創建現場會、推進會、攻堅會,加快創建步伐。經過五年的努力,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城市布局更加體現生態理念。圍繞“拓展規模、完善功能、彰顯個性、提升形象”的總體要求,強勢推進中心城市建設,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25.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11.54萬人,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57.5%。對全市人居環境布局進行了調整,全市政治、文化、居住、商業、交通、工業等功能區逐步完善。完成了姚港化工區的搬遷,啟動了20個“城中村”、12個危舊房片區改造工程,投入4億元完成154個老居民小區綜合整治工程,促進了老城區環境面貌的提升。相繼興建了園博園等7座高水準公園和清源廣場等40多處精品園林綠地,新增公共綠地414.35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6%。
(二)產業發展更加符合生態要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和低污染、低能耗的節能環保產業、綠色產業、循環產業,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接近30%。深入開展化工行業專項整治,投資門檻提高到1億元以上,新建項目全部進入化工園區。對建設項目嚴格把關,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規劃要求,污染防治措施能夠到位的建設項目大力引進;對不符合規劃和環保要求的項目決不降低門檻,五年來全市共否決和勸退重污染項目近400個,涉及投資額近80億元;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累計關停“五小”和“三高兩低”生產企業近300家。
(三)環保控污減排取得顯著成果。大力實施循環經濟“1668”工程,累計形成企業節約標準煤能力620.4萬噸/年,2011年單位GDP能耗為0.64噸標煤/萬元。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同步推進“,十一五”實施完成223個COD和64個SO2減排項目。強化環境執法,全市開展各類專項執法檢查180余次,出動執法人員25萬余人次,檢查企業11.6萬余廠次,立案查處1971件。大力推進印染、鋼絲繩行業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全市COD、SO2分別累計削減4.23萬噸和4.14萬噸,完成“十一五”任務的126.2%和134.5%;萬元GDPCOD、SO2排放強度分別下降了64.9%和74%。2011年減排工作開局良好。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88.6分,比“十五”末提高5.5分。
(四)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98座,污水主管網1487公里,污水處理日能力122.6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6.2%;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向鄉鎮延伸,已覆蓋98%的鄉鎮。建成處理能力200噸/日的污泥焚燒工程,市區污水處理廠污泥日產日清。建成壓縮式垃圾中轉站103座,如皋、啟東、如東3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運,日焚燒能力3000噸。建成省內首家鋼絲繩廢酸污泥資源化中心,去年5月運行以來收集處置鋼絲繩污泥1萬多噸。建成3個固廢處置中心,年處理能力2.49萬噸(含醫療廢物);全市擁有危廢持證處置單位38家,形成24大類、34萬噸的危廢處置能力。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率達100%。
二、實現生態創建江蘇江北領先目標形勢分析
(一)從目標實現要求看,基層創建時間非常緊迫。80%的縣(含縣級市)建成國家生態縣(市),是國家生態市建設的前置條件。國家生態市、縣從向環保部申報到通過考核,要經歷國家級技術評估和考核兩步。目前,如東、啟東、通州三地國家級技術評估和考核兩步還未走,尤其啟東、通州兩地尚在省級考核后整改階段,省環保廳還未向環保部推薦;大市也處在省級考核后的整改階段。實現創建江北領先的目標,要求如東、啟東、通州三地上半年須通過國家考核,時間緊而又緊。
(二)從周邊城市看,創建競爭形勢咄咄逼人。2006年啟動創建以來,我市生態市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效喜人,但對照“在江蘇江北率先建成國家生態市”的目標,我們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外部因素看,揚州市生態創建先期通過省級驗收,今年也確立了建成國家生態市的奮斗目標。我市生態創建要實現江北率先,今年必須建成,而且必須趕在揚州之前建成,只許成功,沒有退路。
(三)從生態質量的變遷看,我市仍處于排污和修復相持的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市生態質量經歷了從保持較好水平到逐漸惡化再到總體趨于穩定的變化過程。在地表水方面,進入新世紀后,盡管全市大規模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工程,但是水污染結構從過去以工業污染為主過渡到工業、生活、農業面源和畜禽養殖四位一體的局面,污染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全市河流總體水質變化不大。在大氣環境方面,近年來揚塵、機動車尾氣、揮發性有機物等復合型污染呈加劇趨勢。此外,固廢、土壤等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
三、對策與建議
(一)快速推進生態市、縣創建。一是全力推進生態縣(市)區建設。對照生態市、縣建設指標和省部兩級環保部門要求,大市和如東、啟東、通州三地要持續對標找差,加速整改。如東和通州、啟東要確保上半年通過國家技術評估和考核驗收;南通大市7月份通過國家技術評估,9月通過國家考核。已建成的地區還要落實長效管理,鞏固提升創建成效。二是推進模范城市群建設。積極推進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工作,市區、海門通過國家級復核,如皋、啟東通過國家技術評估和考核驗收,建成蘇中蘇北第一個環保模范城市群。三是全面啟動生態文明建設。海安、如皋、海門三地在鞏固國家生態縣(市)建設水平的基礎上,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并經人大批準組織實施,全面啟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園區創建,建成一批省、市級生態工業園。四是積極培育生態建設亮點。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生態建設“典型樣板、亮點工程”,充分展示全市生態市建設的顯著成效,帶動全市生態市創建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