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水權水價制度改革是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不竭動力
涼州區緊緊圍繞破解結構性缺水這一命題,牢牢牽住水權這個“牛鼻子”,抓實抓細水權管理的各環節工作,用水戶從發展高效農業中得到節水增效的實惠,初步解決了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動力問題。
a.優化配置水權。水資源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將全區水權逐級分配到灌區、鄉鎮、協會,明晰到用水戶,用水戶按照“節約歸已、超用不補、統籌使用、有償轉讓”的原則合理安排使用。同時,逐步降低農業用水比例,提高工業用水比例,促進有限水資源向高效節水農業和高效益產業轉移。
b.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水權分配落實機制,通過輪次控制、臺賬登記、跟蹤監督、階段性用水審計,實現水權精細化管理和過程性控制,加大水權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
c.穩步推進水價改革。科學測算,統一部署,分步完善水價政策,地表水計量水價由2006年的0.08元/m3調整為0.141元/m3,地下水推行“基本水費+計量水價”兩部制水價,同時對農業超定額用水采用累進加價制度。
d.實行更嚴厲的分類水價制度。2012年,對采用日光溫室、大田滴灌種植的高效益低耗水作物,定額內用水的水費減少25%;對小麥、大麥等傳統方式種植的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定額內用水的水費提高25%;井水灌區單方水效益低于5元的作物限制配水,種植小麥的不予配置水權,通過建立激勵節約用水的科學水價機制,促進了高效農業發展。
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是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必然選擇
涼州區經過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高效農業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與傳統種植作物相比,高效益作物更適應推廣高效節水技術。
a.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堅持“以水調結構,以水定產業,以水定規模”的原則,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b.全面推行區域化種植。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制定區域化種植實施方案,河水灌區在同一斗(農)渠,井水灌區在同一農井渠范圍內同類作物連片種植,實現區域化種植全覆蓋,在全區逐步推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助推高效節水農業發展。
三、政府引導、項目帶動是高效節水技術推廣的重要途徑
a.政府重視高效農業發展。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把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努力加大政策指導和規劃引導的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意見,把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工作加以推進。組織實施了高效農業“4301”強基富民工程(設施農業、特色林果業、高效經濟作物、制種業4個30萬畝產業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b.加強高效節水技術項目建設。依托項目建設,加快管灌、溫室滴灌、大田滴灌技術推廣,加大高效節水技術服務和管理力度,督促用水戶運用節水設施,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四、全民參與是推動高效節水技術發展的重要保障
發展高效節水技術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a.加強宣傳力度。堅持宣傳先行,通過多形式、多載體,在區內大力開展水情、發展技術優惠政策宣傳工作,從思想上提高全社會發展高效節水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參與推廣高效農業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b.強化農民培訓。緊緊圍繞支柱產業、高效農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從突出培訓范圍的廣泛性、培訓形式的多樣性、培訓方法的靈活性、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入手,綜合運用集中輔導、典型示范、現場教育等形式開展培訓,為群眾提供及時快捷的技術服務,極大地提高了群眾對高效節水技術的接受程度。
c.規范協會運行。強化433個農民用水戶協會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考評機制,分類管理,達標晉級,落實扶持政策,每年向協會補助經費及完善軟硬件設施,充分調動了協會在高效節水技術推廣中的積極性。
作者:王虎甲 單位:甘肅省涼州區水電勘測設計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