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述電影美術
電影美術與傳統美術存在很大差異,主要表現為: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是以物質媒介為基礎的二維或三維空間;而電影美術是一種時空藝術,它不僅具有空間造型性,還具有時間運動性。電影美術是美術形式在電影實踐中質變而成的,通過攝影師的攝影與剪切使靜態時空變成了可控的、動態的時空運動,使二維繪畫實體變成了二維空間投影,并以連續投影的方式呈現在銀幕上。作為一種活動的畫面,電影美術設計不僅應考慮美術方法與原理,還應考慮影片的節奏、速度、組接、順序、長度等,因而,電影美術有許多傳統美術不具備的新品質,如由原創變成了二度創作,由純精神產品變成了具有較強實用性與功利性的精神產品,由造型實體變成了實體投影的二維畫面,由個體精神勞動變成了群體性精神勞動。
二、電影美術中色彩的意義
色彩是電影美術設計的重要內容,電影色彩有多種藝術表達功能,不僅能夠模擬、呈現自然色彩,而且有著突出主題思想、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事物本質等功能。色彩學家伊頓在《色彩藝術》中指出,可以從印象、表現、結構等方面研究色彩美學,探究色彩的存在價值。首先,電影色彩能夠表達快樂、憂傷、溫馨、幸福、痛苦等情感,烘托場景氣氛。如張藝謀的電影《菊豆》以青灰色為主色調,封閉的大院里布滿了青灰色,唯有院子中間的布料閃爍著亮麗的色彩,當男女主人公相愛時,燦爛的色塊開始擴大,絢麗奪目的色彩成了主色調,但隨著愛情悲劇的發展,鮮艷亮麗的色彩慢慢被淹沒在青灰色的宅院中,通過色彩表現了人物的情感改變,展現了影片的生命主題與藝術價值。
其次,電影色彩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性格特點,塑造人物形象。如影片《雷雨》的主人公蘩漪身穿紫色的衣服,這與她那瘋狂、絕望的內心世界完全吻合。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中塞爾瑪患有眼疾,看不清真實的世界。在她的想象中,世界是美好的,到處都是歌聲和舞蹈;事實上,現實世界是黑暗的、骯臟的、丑陋的。導演用灰色調表現現實世界的艱辛與殘酷的,用艷麗的色彩表現塞爾瑪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通過色調對比表現了塞爾瑪的純潔、高尚、天真。
再次,電影色彩能展現時代風貌與民族特征,表現了特定的社會環境。如電影《紅高粱》中,紅色的高粱酒、花轎、大棉襖,黃色的高粱地,展現了原始的生命欲望和剛強不屈的性格特質。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里野合時,“我奶奶”穿著紅色棉襖,“我爺爺”皮膚黝黑發亮,在最單純的色彩下完成了生命的儀式,使影片展現出濃重的東方文化色彩。
三、電影美術中的色彩設計
(一)挖掘色彩的象征意義
色彩有著傳遞文化、表達情感的功能,而這些功能源于色彩的象征意義。通常情況下,白色象征著純潔、高尚、愛情等,紅色象征著喜慶、吉祥、暴力、血腥等,黃色象征著權勢、光明、威嚴等。同時,地域或民族文化也影響著人們對色彩的理解。如在影片《呼喚與細語》將色彩的象征性發揮到極致,導演以紅色為影片的主色調,用紅色象征虛假,影片中的地毯、天花板、杯中酒等均為紅色,整個房間就像一個紅色的世界;用白色象征純潔無瑕,主人公安妮身穿白色的袍子,穿梭于紅色的房間之中;用黑色象征宗教對人的壓抑,牧師身穿黑色的衣服,帶給人一種肅穆、壓抑的感覺。影片中黑、白、紅三種色彩對比鮮明,通過這種獨特的視覺對比,表達了社會文化對愛情與心靈的壓抑。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用撲朔迷離的黃色象征熱情、欲望與瘋狂,展現出濃重的情感色彩,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并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
(二)運用色彩的寫實功能
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電影色彩也不例外,是真實與虛構、客觀與主觀的完美統一。其中,真實性是電影色彩設計的基礎,在色彩進入電影藝術之初,就是為了復制物質現實,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運用色彩的寫實功能,可以帶給觀眾更多的真實感,收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如影片《可可西里》的色彩設計就采用了紀實風格,用客觀寫實的色彩將人們帶入真實生活,巍峨的雪峰、皚皚的白雪展現了圣潔的高原,無盡的戈壁、漫天的黃沙,反襯了生命的渺小與脆弱,藏羚羊的累累白骨、紅色鮮血展現了藏羚羊被獵殺的情景,巡山隊員被打死的場景更強烈地刺激了觀眾的神經。設計師用粗糲的高原、野性的色彩吸引觀眾的眼球,使觀眾不自覺地融入劇情之中,引發觀眾產生更多的理性思考。
(三)用色彩表現內在精神
電影色彩不能僅停留在反映客觀現實的層面上,美術師應將自我情感融入影片之中,將電影的內在精神充分展現出來,使電影色彩突破了再現客觀世界的觀念的束縛,成為傳遞情感、塑造人物、烘托氣氛的重要工具。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是第一部真正意義的色彩電影,導演根據主人公茱莉亞娜的主觀感覺使用色彩,用不同的技巧進行色彩創造,用紅色表現人的欲望,四壁皆紅的木板墻、亂七八糟的紅色床品等象征著眾人的玩樂與調情;用黃色象征污染與墮落,黃煙彌漫的自然界象征著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破壞;藍色的大海、黃色的濃煙、紅色的鋼鐵機械、綠色的田野等表達了導演對工業文明的理性思考。導演用色彩創造出一種特殊影片氛圍,使色彩成為表現人物內心狀態的重要方式,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好萊塢大片《指環王》《哈利•波特》《阿凡達》《泰坦尼克號》等,通過逼真的道具、惟妙惟肖的制作形成了毫無瑕疵的畫面,使觀眾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張藝謀的影片《英雄》以鮮艷的紅色、黃色、綠色等為主色調,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塑造人物形象,秦王身穿黑色服飾,與宮殿的鐵黑色渾然一體,無名身穿黑色服裝去秦宮領賞,與秦王十步之距對飲,用黑色寓意秦王的威嚴、權威與政治影響。當無名編造刺秦故事時,色彩基調變成紅色的,冷靜的外表掩蓋不住血性和殺氣,秦王的眼中也充滿了仇恨與殺氣;當秦王發現無名的意圖時,秦王的意象世界中籠罩上一層寂靜的藍色,他極力保持冷靜,試圖用理性與智慧對抗死亡的恐懼;當殘劍給無名講故事時,柔和的綠色成了主色調,表現了殘劍超脫仇恨、回歸自然的心境。整部影片用精致、典雅、細膩的色彩襯托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彰顯了色彩的藝術表現力。
(四)用色彩營造意境
意境是一種主客統一、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中國傳統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電影色彩設計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在電影藝術中,運用色彩的象征意義能表現作家的思想情感,營造優美的意境,如電影《集結號》的開頭,鏡頭由遠至近,一望無際的雪地與墓碑引入人們的眼簾,緊接著的鏡頭是系著鮮紅飄帶的軍號,將觀眾帶回了1948年汶河戰場的場景,用佇立的墓碑襯托了平凡而樸實的戰士,用色彩對比鮮明的雪地、軍號展現出一種凄涼美,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影片主題。戰爭爆發前,老窯廠上覆蓋著厚厚的白雪,周圍的環境非常安靜,靜得讓人壓抑與窒息,突然槍聲響起,在炮彈的轟炸中硝煙彌漫、血肉橫飛,通過色彩對比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美國電影《愛情的故事》贊頌了拜倫和杰妮忠貞的愛情,導演用雪景、清霧以及冷灰色的色調確定影片的情感基調,清冷的灰色烘托了一種凄美的愛情。美國大片《阿凡達》用色彩創造出一種超現實的意境,帶給觀眾一種神奇瑰麗的視覺感受,如潘多拉星球上藍色皮膚的納威土著人、粉紅色的圣樹、青翠欲滴的森林、縹緲的白霧、紫色的翼龍等,使觀眾混淆了現實與夢幻,誤以為進入了真實的世界。在眾多色彩中,唯有人類世界那鐵青色的機械與環境格格不入,這預示著人類給這個星球帶來了災難。
四、總結
在電影美術中,電影色彩有著狀物、抒情、傳神、表意等作用,能傳遞出比客觀色彩更豐富的思想情感與藝術意蘊,但色彩畢竟是一種藝術手段,如果電影色彩運用不恰當,會喧賓奪主、適得其反,影響影片的觀賞效果與接受程度。因而,在電影色彩設計時,應將色彩融入影片制作之中,形成電影的色彩結構。
作者:李慧 單位: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