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有沒有個人教學哲學
1.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是教師對教學基本問題
的個體性認識首先,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是對教學基本問題的回答。這些問題包括:教學是什么?教學應該是什么?教學應追求怎樣的價值?什么是知識?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教師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怎樣的?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如何?學習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關系如何?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的關系如何?等等。顯然,這些問題是教學的“大問題”,它們是“幾乎覆蓋所有問題的總體性問題或終極問題”。對這些基本問題的認識直接影響著教師具體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其次,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是教師個體性的認識。與專業的教學哲學和公眾的教學哲學相比,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其是教師個體性的教學信念。這種教學信念也會受到專業教學哲學和公眾教學哲學的影響,但對教師個人教學哲學產生更多影響的還是教師的教育生活和實踐經歷。一個教師擁有自己的教學哲學意味著其在教育理論學習尤其是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對以上涉及教學本體論、價值論、知識論、方法論的諸基本問題給出自己的回答。再次,教師個人教學哲學處于動態的發展中。教學的基本問題是形而上的問題,即使在教育科學日益繁榮的今天,這些問題只有不同的認識而沒有終極的答案。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是在教師對教學基本問題持續追問和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綜上所述,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是教師對教學基本問題持續追問和反思基礎上形成的個人的教學觀。
2.教師個人教學哲學的缺失及其表現
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嚴格來講,實際上許多教師并沒有自己的教學哲學。有的教師擁有自己對教學活動的一些看法,但這些看法是對非基本問題的看法。有的教師有一套對教學基本問題的看法,但是這些看法更多地來自外部,其本人并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長期的追問、反思和實踐,說到底,這種教學哲學并不是其自己的教學哲學,至多只是其口頭宣稱的教學哲學。具體來講,教師缺乏個人教學哲學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方法的迷戀。教師們普遍認為,自己從事的是具體的教學工作,這些工作如備課、上課、復習、考試等需要的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它們離哲學很遠。事實上,任何具體的教學行為背后都隱含著一定的哲學觀。例如,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具體的課堂管理行為背后可以隱含著教師行為主義的或人本主義的教學哲學。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們的方法迷戀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當教育學者向教師傳播課程改革理論的時候,教師們一個普遍本能的反應是:“我不需要那么多高深的理論,告訴我該怎么做”,鮮有教師“對教學方法背后的理論基礎深究細察,考察方法所來源的思想源頭和理論依據”。對方法的崇拜和對教學哲學的本能的拒斥,使教師成為了被動的課程實施者,而不是課程改革的行動者。許多教師在對課程改革愿景缺乏深入認識的情況下,進行著毫無生命力的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們放棄了思想的權力,也阻隔了個人教學哲學的形成。其二,思想的混亂。教師缺乏個人教學哲學的另一表現是教學思想的混亂。當前是一個教育改革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繁榮的時代,我們從來沒有過這么多的專業的教育研究者,也從來沒有過如此百花齊放的教育思想。這些教育思想呈現了多元并立乃至沖突的格局。面對著學者們對“有效教學”截然不同的判定標準,面對著專家們對應不應該體罰學生的截然不同的主張,廣大的教師往往不知所措。其實,這些不同的主張背后都蘊藏著一定的哲學觀,對這些哲學依據認識的缺乏導致了教師判斷力的缺失。由于教師缺乏必要的哲學素養和個人教學哲學。教師在宏大背景的教育變革中,面對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教育新思想不知何去何從,甚至對教育變革的主旨存在著諸多的誤讀。一些小學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的新精神,將課堂由原來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甚至用發現學習的方法來教授文學。這暴露了許多教師對發現學習的思想源頭和理論依據缺乏自主的深入的思考。由于缺乏個人教學哲學,許多教師在盲從和迷亂之后,選擇了因襲習慣,回歸平常。
二、教師個人教學哲學何以必要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方法崇拜、思想混亂等問題的改善,呼喚著教師擁有個人教學哲學。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也有利于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地存在著兩種類型的教師:經驗型的教師和科學技術與藝術型的教師。經驗型的教師依賴于自身和他人的經驗,其受惠于經驗,也受限于經驗。個人的經驗是有限的,僅僅依靠經驗根本無法駕馭教學中全新的和不確定的境況。處于科學技術與藝術水平的教師突破了個人的經驗局限,掌握了教學中的普遍規律,并遵循和利用這些規律,使教學走向科學化和藝術化的道路。然而,教學生活中還存在著諸多根本的哲學性的問題,如教學應追求怎樣的價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教學中學生的地位?這些問題是教學科學無法解答的,其需要教師的哲學之思。教師的哲學之思將使其撥開形而下的教學紛雜,探究其背后的形而上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追問和認識,將使教師躍入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種層次。在這種層次中,教師突破了技術化和工具化,進入了“思”和“悟”的境界。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發展日益受到重視。許多教師從經驗水平提升到了科學技術與藝術水平。教師要想向更高的專業水平邁進,亟需發展個人教學哲學。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自不待言,當代著名的教育家也都擁有自己的教學哲學。擁有獨特的教學哲學促進了教師從技術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乃至教育家型教師的轉變。
2.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
排斥停滯、渴望超越是人的本性。只有不斷地超越,教師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重復的、機械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教師在教學生活中的機械重復和模仿,將促生教師的職業倦怠,侵蝕教師的職業幸福。教師怎樣才能享受職業幸福、提升生命質量呢?毫無疑問,教師不能日復一日地重演令人倦怠的教學生活,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教學技術的關注和對其他優秀教師的模仿。重復和模仿驅逐了教師的思考,也在根本上摧毀了教師的超越可能。追求教學技術的教師也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然而,也僅此而已。對形而下的迷戀和對形而上的拒斥,使教師很難實現更高層次的超越。教師需要擁有個人教學哲學。教師對教學基本問題的哲學追問的結果將形成教師的教學信念。教師的教學信念是教師發自內心的信仰。這種信仰是教師教學行動的原動力。有教學信念的教師在教學行動中不會局限于某一個教學細節。他(她)總是能以更寬廣的視野來審視自己教學中的具體活動,并因此使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動構成一個合邏輯的體系。有自己教學哲學的教師不會甘做教學工業生產線上的操作員。他(她)要為自己的教學理想而工作,教學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生命的實踐。當斯霞老師90高齡時,仍然在孩子中間,臉上洋溢著兒童般的微笑,誰還會覺得她是一個奉獻者呢?斯霞老師信奉“童心母愛”的哲學,并終身追求。她的教育行為是給予性的,她體驗著教育過程的幸福。這是一種自成目的的實踐,也是純粹的幸福境界。一個教師擁有自己的教學哲學并執著地追求自己的信仰,而不為社會上的功利主義、工具主義的價值觀所迷惑,必然會煥發生命的活力,享受人生的幸福。
3.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教師的教學哲學對課程改革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課程與教學的變革意味著教學價值觀的變革、知識觀的變革、教學方法論的變革等。然而,當前許多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哲學根據缺乏深刻的認識。由于對課程改革的哲學立場缺乏了解,課程教學的變革只能是表面的繁榮。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雖然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整體方向是正確的,但課程改革中所提倡的課程與教學理念也不是絕對的真理。對于變革的指導性理論的合理性不能僅僅從理論本身的邏輯性、啟發性來判定,還應將其與我國的教育實際相結合,在變革中對理論進行評價和調試。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更多的教師具有了哲學素養,才能理解、反思、批判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和價值觀念,從而建構適合自己教學情境的教學哲學。只有教師成為思想者,教育變革才能深度發生;也只有教師成為思想者,才能點燃學生的思想。否則,因循守舊、被動改變的教師只能培養出缺乏主動和創新精神的學生。因此,課程改革的關鍵是人的改變,而人的改變之關鍵又在于教師個人教學哲學的塑造。
三、教師個人教學哲學何以可能
雖然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對教學的看法,但是,教師對教學基本問題的持續反思和認識的形成并不是容易的事。教師要樹立自己的教學哲學,亟需多方面的努力。
1.態度轉變
一直以來,教師們都有輕視哲學的“傳統”。這主要與其受教育的經驗和認識的誤區有關。“哲學從本原上說,是同智慧相關涉的。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和結論,而是作為人生修養的智慧與境界。”然而,哲學教學長久以來變成了知識的教學。抽象的概念和宏大的詞匯不但沒能促進學習者的哲學之思和對智慧的熱愛,反而使學習者將哲學與抽象、枯燥等字眼聯系在一起。在學生時代經受如此哲學教學折磨的教師,自然對哲學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另外,許多教育理論家將自己傳播的理論視為真理,而不是假設,忘卻了理論仍需要實踐的修正和檢驗。同時,在教學理論研究日益專業化的背景下,教學理論晦澀、難懂,也是廣大教師拒斥教學理論尤其是教學哲學的重要原因。顯然,教師們對哲學的誤解和排斥是一種遺憾。教師對哲學的排斥關閉了他們通往教育智慧之門,也制約著教師的發展境界。教師要實現教學生活的超越,必須重視哲學之思。哲學在根本上是關涉生活的,教學哲學更是直面教學生活的學問。教師應消除對哲學的誤解,重視并追求個人教學哲學。
2.反思批判
有人將教師的理論知識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所倡導的理論,容易說出來,但不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其二是所采用的理論,不容易意識到,但直接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重要影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教師對外在和內在教學理論的盲目。教師日復一日地進行著教學工作,很少“停下來”審慎地反思自己所踐行的教學理論。由于教師放棄了哲思的權力,其在課程變革中輕易地接受了外在的理論。這種接受同樣是盲目的,因為教師們也缺乏對外在理論根基的哲思。反思和批判是教師建構自己教學哲學的關鍵。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習慣、教學常識進行梳理、總結和反思,分析其長處和不足,對個人教學哲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這種反思的結果將為個人教學哲學的形成奠定認識基礎。教師的反思不是玄思,需要有一定的載體和媒介。教師可以通過撰寫、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活史等方式來使自己緘默的教學哲學觀念顯性化。在另一層面上,教師還需基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外部倡導的教學理論及其背后的教學哲學進行反思和批判。教師要形成自己的反思和批判能力,研讀哲學和教育哲學經典,了解各種哲學和教育哲學觀點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在于教師形成哲學的思考方式。哲學的思考方式使教師不迷信權威,也不依賴經驗,其“解放了教師的想象力,同時又指導著他的理智”。
3.持續構建
教師個人教學哲學的建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貫穿于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當前,在我國的教師教育課程中,教育專業課程還十分有限。高等學校僅僅向職前教師提供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課程,教育哲學或教學哲學課程鮮有開設。因此,有教育學者疾呼讓教育哲學成為教師的精神資源,應將教育哲學納入到職前教師培養中。教育哲學或教學哲學課程可以提供給教師看待教學問題的視野,也向教師呈現有哪些基本的教學哲學問題。這樣,教師就可能追溯各種教學問題的起源,從而以寬闊的視野看待這些問題,并致力于解決這些已經被提煉出來的重大的問題。教學的基本問題是永恒的問題,“永恒的基本問題沒有答案,才意味著永恒的問題必須永遠去問、去思考、去理解”。當然,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也許只有少數教師能夠在不斷實踐和反思的基礎上真正建立屬于自己的教學哲學。然而,只要教師能夠懷有一種“思”的精神,其教學生活就會不斷地增添新的色彩,從而體驗一種別樣的教學人生。
作者:高維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