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教師應了解學情,根據學生特點,結合課文內容,選擇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
《中小學教師培訓》(月刊)創刊于1983年,榮獲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是由東北師范大學主辦的教育刊物。旨在指導全國中學教師職后繼續教育,報道國家有關中學教師培訓的政策、精神,研究職后教育的理論和管理經驗。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教師應了解學情,根據學生特點,結合課文內容,選擇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
一、從多媒體中感知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課文情境,使學生在氛圍中感知價值觀取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創設情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新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文情境,運用直觀的圖畫和恰當的音樂加以渲染,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當教師成功激起學生內心世界強烈的共鳴時,學生便能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在愉悅中自覺接受教育,形成完美人格。學習《香港之夜》時,通過多媒體播放香港夜晚的美景,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仿佛身在香港,為其靜寂柔和而忘我,為其虛幻結合而留戀,再讀課文時學生已經沉浸在香港的懷抱里,依偎在祖國的胸懷中。學習《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時,通過播放故事片,能把學生帶到戰斗中去,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處在戰爭的最關鍵時刻,感受到董存瑞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壯烈犧牲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此時教師再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靜思默想,感受英雄舍身忘我的精神。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比教師單獨地講愛國、講負責任、講堅強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從文題中探尋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文本、走出文本,體驗情感,構建價值觀。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身臨其境或設身處地,由現實角色走進文章角色,為產生換位體驗提供有利的心理條件準備,這樣學生才能通過文題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錫林郭勒草原》一文時,有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看到這一課文題目,會想到些什么呢?”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都很有興趣,都暢所欲言:“老師,我看到了這個課文題目,想起了一首歌,《我和草原有個美麗的約會》。”“老師,我看到了這個課文題目,也想到了一首歌,《我從草原來》。”“老師,我看到了這個課文題目,想起了一首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老師,我看到了這個課文題目,想到了草原上奔馳的駿馬。”同樣,在教學到課文的最后時,教師又引導學生換位想象:假如你生活在草原,你會用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草原的熱愛呢?假如你是草原的主人,你會對遠道而來的客人說些什么呢?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大草原洋溢的人文情懷,受到審美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價值觀教育。
三、從課文主題中體會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有詩歌(包括兒歌和古詩)、童話、寓言等等,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鉆研,挖掘每個單元主題的因素,確定每一個單元的教育點,認真鉆研每個單元主題可以運用文章的哪些內容對學生進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師要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價值觀教育。例如,在《講信用》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仁、義、禮、智、信”是我國所倡導的立身行事的道德標準,而“信”是人與人交往共處的最起碼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講信用。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能教書,又能育人。課文的主題是價值觀滲透的核心,但這只是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內容,生活才是價值觀滲透的本質內容,而這些內容的把握又得靠主題思想作為導向去挖掘。
四、從人物本身去發現
表現人物的課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這些課文中人物的語言、行動、情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編者的編排目的就是要通過課文中的人物來陶冶和感染學生,以達到價值觀教育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為基礎向外引申。例如,《我是中國人》一文中的主人公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不屈服于外國人的侮辱和嘲笑,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掛在胸前,向外國人展示了一個熱愛祖國的將領的錚錚鐵骨。這個人物形象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教學中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分析和體會吉鴻昌這個人物形象,從其行動中感受其精神境界,從而受到其高尚精神境界的熏陶,把這些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作為中國人要時刻心系祖國,維護祖國的尊嚴。
五、從問題中挖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問題來引領學生,從問題中挖掘課文的主旨。例如,教師在教《掌聲》一文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掌聲時時響起,無處不在,無所不在,當你正確回答問題時,當你獲得學習成功時,當國旗下講話結束時,當慶祝節日時……對于掌聲,我們再熟悉不過了,經常為別人鼓勵,也曾贏得他人的掌聲,掌聲里有振奮人心的激勵和鼓舞,有誠以待人的祝賀和恭喜,有情不自禁的羨慕和尊敬……本課的掌聲為誰而響起?為什么會響起掌聲?生活中又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掌聲呢?這幾個問題就可以統領全文,全方位地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在回味中升華,對學生感知核心價值觀大有裨益。
六、從課文的“留白處”尋求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涵蓋很多知識點,如果將這些雜亂的點一一呈現,讓學生讀和背,就走入了傳統教育的老路,導致學生出現死記硬背的情況。如果我們能夠抓住語文課文中的“留白處”,引領學生走進其中探索一番,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比如,在教學《為了祖國》一文時,讀完課文后,可以讓學生談一談“假如你是華羅庚,身在美國的你聽到新中國成立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為祖國做些什么?”引導學生體會華羅庚報國心切的心情,進而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另外,課文寫華羅庚回國后,在科學領域為我國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望,回想當時我們的祖國貧困落后,引導學生思考華羅庚為什么還要突破重重困難,為祖國科研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引導學生感受華羅庚不怕困難、毅然回國的滿腔報國熱情。
七、從課外資源中探索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語文應走出課堂,緊密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關心班集體、關心學習、關心家庭、關心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精神。2015年的暑假,中俄文化大集在黑河舉辦,班級學生都參與其中,有的當起了大集的小記者,有的當起小志愿者,為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有的在老師或父母的帶領下觀看了演出,感受了兩國文化的差異。開學后,學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文化大集小報、小記者的視頻和照片,暢談了自己參與文化大集的見聞和感受。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影響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元素,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體現提升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工具性,而且要發揮育人立德修生養性的人文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語文學習中,不再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展現給學生靈動的課堂,使學生有鮮活的體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1.
[2]張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性解讀[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3]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