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動機對長期的有意義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始終處于追求學習進步的能動狀態中,所以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 1.學習任務 不同任務具有不同的風險性與模糊性。風險性指失敗的可能性,模糊性指預期的答案是否明確。大多數學生希望降低學習的風險性和模糊性,因為它們對取得高分構成了威脅。風險性和模糊程度高的任務往往使學生困惑,甚至會使其泄氣或失去學習興趣。因此,適當減 少任務的風險和模糊程度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有益的。 2.興趣 一般來講,學生往往注意那些引起他們情緒反應或自己感興趣的事件、形象和讀物。缺乏興趣將弱化學習動機,這是顯而易見的。 3.自主性 自主性是個體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上自己作出選擇和控制。心理學家一般用“發起人”和“跟隨者”來區分自主和他人決定。發起人按自己的意愿以某種方式行動,而跟隨者把自己看成是別人控制的游戲中無足輕重的角色。學生作為發起人,是積極主動且有責任感的;但作為跟隨者,他們是被動的,對學業缺乏責任感。 在支持學生自主性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興趣濃,勝任感和創新性強,更愿意接受挑戰。如果學生能夠自己作出選擇,那么即使學習本身并不有趣,他們也會認為學習是重要的,從而使教育目標內化成自己的目標。自主性強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學習動機。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對自我能力或操作績效的感知。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認識。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以學生對成功的預期為中介的。
二、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 1.設置合理的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目標可用來激發學生的動機,改善他們的作業表現。一般來說,具體的、短期內能夠實現的、難度中等的目標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動機,因為這類目標比較容易達到。為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將相對寬泛的總體目標分成多個具體的子目標,將一個長遠目標分為多個近期子目標。 對學習目標達到與否的反饋和評價也有利于激發動機。反饋告訴學生目前的努力距離目標有多遠,學生可以更加努力或嘗試采用其他策略,如果反饋告訴學生目標已經到達或者超過,學生就會感到滿意或有勝任感,從而設置更高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強調進步的反饋比強調差距的反饋更有效。 2.增強自我效能感 首先,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要求學生形成適當的預期來實現。為此,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回答一些涉及“可能自我”的觀念性問題,讓學生設想可能的自我,以引發學生更高的成就動機。其次,增強自我效能感還可以通過提供挑戰性任務來實現。雖然嘗試容易的任務可能會較快取得進步,但學生較難從中了解自己解決挑戰性任務的能力;反過來,如果嘗試太難的任務,負面結果又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長期動機。因此,只有當任務具有挑戰性而又不是很困難,并且學生能從任務操作中獲得有關自己能力的信息時,才有可能增強自我效能感。 3.進行歸因訓練 大多數學習困難的學生都將失敗歸因于不可控制的能力因素,并因此不再作出努力。通過何種訓練,才可以促使他們將失敗歸因于可控制的因素(努力)呢?為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他們學業的成功或失敗取決于自己的努力程度。 低成就學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努力,所以僅僅規勸其用功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教授他們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訓練低成就學生適當歸因的一項技術,就是教其使用有效的策略來完成學業任務,然后讓學生知道他們的成功或失敗取決于在學習及使用策略中的不同努力程度。 4.激發認知沖突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時,要注意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許多錯誤概念。因此,在學生學習科學概念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在教學早期將學生的錯誤概念加以更正;另一方面應通過呈現正確觀念,利用討論或證明等形式,引起學生原有的錯誤知識和當前信息之間的沖突;此外,還可通過辯論,使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錯誤觀念,思考他人的正確觀念,養成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解題效率,進而促進學習動機。教師還應當適當提供各種額外材料,使將要習得的科學觀念更為詳盡、具體,使辯論更具內涵與深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