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观看不卡,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国产gaysex男同视频chinese,欧美一级www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轉型中國為什么會有黑社會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14-09-03
簡要:黑社會組織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其暴力性,即它通過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脅手段來達到其目的。從現代社會的視角來看,這種私人暴力的使用是根本性違反國家法律,違背現代文明標準

  黑社會組織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其暴力性,即它通過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脅手段來達到其目的。從現代社會的視角來看,這種私人暴力的使用是根本性違反國家法律,違背現代文明標準的。

  按照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大約一萬年以前,人類處在“劫掠社會”階段,社會中的個人、被組織起來的單個村落或部族往往習慣于通過暴力方式來相互掠奪人口、土地或其他財富。這正是霍布斯在《利維坦》一書中所描繪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的自然狀態。在這樣的社會中,暴力的運用作為每個人的“天賦權利”,不存在任何法律來約束這種“權利”,唯一的約束是可能招致的其他人對自己的暴力復仇。了解博弈論的人都知道,在這種自然狀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便成為納什均衡,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然而這卻是一種讓人們普遍陷入悲慘境地的結果。國家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僵局,人們通過簽訂“社會契約”,把私人使用暴力的“天賦權利”申請給國家,國家成為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社會主體。對暴力使用的限制大大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在此后的一萬年時間里,人類創造出了更多的財富和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見,所謂黑社會,不過是在有了國家之后的文明社會中,有少部分人不愿意把使用暴力的權利申請給國家,仍企圖遵循劫掠社會的暴力使用規則而形成的小社會。由于其他人接受了私人不得使用暴力的社會規則,因此,這一小部分人(尤其是當他們組織起來的時候)在與社會其他成員一對一的博弈過程中便容易處于有利地位。然而,當整個文明社會,或者文明社會的代表——國家——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并且運用國家暴力對之進行打擊時,他們就難逃覆滅的命運。為了避免這一結果,這一小部分人總是要設法把自己隱藏起來,防止被文明社會識別出來。黑社會的“黑”在語言發生學的意義上不過是隱蔽之意,“心黑手辣”更多地是后來附加的含義。

  黑社會作為原始劫掠社會的一種殘留,曾經長期存在于國家形成之后的文明社會階段,尤其是在人類進入法治社會之前,各種形態的黑社會組織可能從來就沒有絕跡過。在那些已經演變成法治社會的國家中,黑社會的存在空間被大為擠壓,甚至大有趨于消亡的趨勢。即便如此,一旦出現有利條件,黑社會同樣會在一些狹小領域發生和成長起來。總之,相對于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黑社會更像是一種“返祖現象”,是對現代文明的反動。

  黑社會的形成需要兩種人

  黑社會組織的形成要求同時存在兩類人,而且,這兩類人必須要結合到一起。一類是那些能夠敏銳地發現社會中存在使用私人暴力的巨大獲益機會,而且敢于去組織暴力活動來實現這些收益的人,我們稱之為“暴力企業家”;另一類則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缺乏改善生活境況的機會,對個人生命價值評價極低的貧困群體,他們往往對社會抱著絕望的心態而不惜鋌而走險,出賣暴力乃至生命。這兩類人往往都是經濟學所定義的“風險偏好者”。如果前一類人通過雇傭后一類人去生產“私人暴力”,然后,或者出售這些私人暴力,或者把私人暴力作為中間投入再從事其他商業活動,以追求高額利潤,那么黑社會組織就形成了。一旦高額利潤追求成功,黑社會組織便有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可能。

  如果不存在使用私人暴力的巨大收益,如果貧困人群的人數過少導致生產私人暴力的要素供給不足,如果掌握公共暴力的國家總是能夠及時撲滅私人暴力活動,顯然,這三種情況只要存在其一,黑社會組織便難以發生和發展。

  那么,何以在現代社會的許多國家中仍然存在大量黑社會現象,特別是,為什么那些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國家往往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黑社會有組織犯罪活動?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如許多行業存在大量壟斷現象,正規金融部門發育遲緩,市場交易合同難以嚴格履行。市場經濟體制遲遲得不到完善的原因又在于這些國家的法治和民主機制沒有真正建立,從而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可問責政府,能夠為市場體制提供各種必要的公共服務,如產權保護、司法體系對履約的保障、反壟斷、金融監管和安全監管,等等。而且,如果民主監督和權力制衡機制缺失,作為社會代理人的執政黨及政府內部各部門,乃至政府公務員則能夠褻瀆國家公器,濫用公權力去侵犯私權利,直至干預市場本身的運行,最甚者可以把公共權力作為個人逐利的工具。

  在這種情形下,前述三項黑社會生成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便都能得以成立。其一,對壟斷的管制不力意味著假以私人暴力設置市場進入限制將帶來高額壟斷利潤;金融市場不完善意味著對非正規金融的私人控制同樣能帶來滾滾財源;而且,政府缺乏執法能力,私人暴力組織便可以替代政府來向市場出售財產保護與履約服務以牟利。其二,政府官員本身不受法治的制約,貪腐嚴重,公器私用,甚至可以頻頻向社會伸出“掠奪之手”,這種官員何以抗拒私人暴力組織的拉攏與侵蝕,更不必說對黑社會施以及時打擊。其三,市場機制的扭曲和政府社會保障提供的不足導致社會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平,而機會的不平等更是讓社會底層的貧困階層逐漸陷入絕望,最終一部分人由“弱”轉“黑”,淪為黑社會組織者的暴力工具。

  轉型中國為什么會有黑社會

  按照上面這種思路,我們不難勾勒和分析黑社會組織(或所謂“黑社會性質組織”)在中國是如何生成與發展的。

  任何黑社會組織的形成首先都離不開利益的驅動。根據已經公開的一些案件,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私人暴力活動的巨大利益來自以下幾種情形:第一是憑借暴力來壟斷對某個行業的合法經營,形成所謂的“路霸”、“行霸”和“市霸”。如涉黑的浙江臺州 “二林集團”、陜西的鄭衛國黑社會性質犯罪團伙以及最近查獲的重慶黎強涉黑團伙,分別采用各種暴力或暴力威脅手段,或壟斷臺州至杭州的貨運業務、或壟斷長安縣土方工程,或壟斷重慶客運線路。第二類是利用暴力涉足非法經營業務,如經營色情、毒品、走私業務,以及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如臭名昭著的廈門遠華集團從事走私業務;廣西梧州張樹林黑幫組織從事非法的高利放債業務;而福建的陳凱黑社會性質犯罪團伙則更是黃賭毒業務無所不涉。第三類是出賣暴力來向他人提供產權保護、保證履約和解決經濟糾紛的服務,由此獲得所謂“服務費”或“保護費”。如河南汝州的唐利峰犯罪集團專門為非法金融活動收貸討賬;長沙的“地下出警隊”頻繁介入各種經濟糾紛的處理過程。

  其次,黑社會性質組織能夠在一個地區發展起來,往往離不開來自當地某些政府部門的“保護傘”對其的庇護與縱容。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公開的案件都有涉案官員被暴露,顯然,“官黑勾結”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黑社會快速發展和蔓延的一個重要條件。早在2001年,浙江省警方破獲的張畏犯罪團伙就有涉案黨政機關干部42人,司法機關干部15人,金融機構干部10人。2005年被摧毀的福建陳凱犯罪團伙牽扯出各級政府官員113位,其中包括原福州市政法委書記和市委秘書長等高官,涉案官員遍布公安、法院和國有銀行系統。《瞭望》新聞周刊2006年1月亦有文章披露,在偵破遼陽系列涉黑大案時,共有64名黨政機關人員涉案,其中一半是警察,其余還包括工商局、稅務局、財政局、審計局、國土資源局和銀行工作人員。此次重慶打黑,更是揭露出以文強為首的一大批政府官員,特別是公安系統的工作人員長年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人。

  最后,黑社會性質組織得以大量形成,也與社會分化出越來越多生活無著人員有關。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改革進程的推進,尤其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下崗分流人員及其家庭承擔了較多的改革成本,加上部分從農村流動到城市卻無法找到就業機會的農民工,他們共同構成了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進入新世紀后,由于腐敗和壟斷導致的貧富嚴重不均,中國出現了收入分配加速分化的現象,缺乏機會、個人處境改善無望迫使許多貧困人員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走上涉黑犯罪道路,成為獲得“血酬”的暴力提供者。據報道,河北林潤良黑惡團伙20余名涉案人員中有近半數為無業人員,其余還有下崗職工和農民;而吉林展文波涉黑案中,19名犯罪嫌疑人有2/3是無業者和農民等社會底層人群。

  由此可以看到,中國轉型時期黑社會的產生,甚至一段時期出現嚴重化趨勢都和轉型時期的制度缺陷有重大關系,特別是與法治缺失的關系最大。在轉型中國,法治缺失突出體現為法律還無法形成對各級政府行為的有效約束。從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各級政府并未充分履行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維護者的角色,在反壟斷監管、推進金融市場建設和金融監管、產權保護、合約履行和提供社會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作為;然而,它們又依然掌握了太大的經濟權力,在土地、礦山、資金的配置和市場準入、稅收征管中處于決定性的地位,往往又有太多不當作為。近年來,盡管中國在憲政、民主和法治建設方面已經有了明顯進步,然而尚未達到社會可以依據法律對各級政府上述不作為和不當作為行動進行及時而充分問責的地步,當然更加談不上可以提出改正意見,并且監督、敦促政府取得實質性改變。因此,形成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這些根源性問題也就長期得不到徹底解決。

  治標還是治本:這是一個問題

  對于黑社會這種反文明現象,作為文明社會代表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坐視不管。2000年年底,中國中央政府第一次組織打黑除惡專項斗爭,2006年又再一次開展了更加嚴厲的打黑除惡專項斗爭。據報道,2006年2月至今4年來,全國共成功打掉1300多個涉黑組織,鏟除惡勢力14590個,抓獲犯罪嫌疑人9萬余名,破獲相關的各類刑事案件11萬余起。數字上的成績不可謂不大,事實上,持續的打擊對于緩解黑社會的負面影響,維護市場秩序,尤其是恢復民眾對政府的信心都起到了顯著作用。

  然而,打擊黑社會的專項斗爭如果沒有建立在消除形成黑社會的各種根源性問題上的話,便難免變成治標之策,甚至使我們陷入頗為尷尬的局面中:比如,打黑行動似乎變成了“割韭菜”行為,打一茬長一茬,而且長得似乎比打得快。根據重慶市的官方介紹,2001~2005年4年間,重慶共打掉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17個,逮捕涉黑犯罪嫌疑人305名,破獲各類刑事案件433起;2006~2007年兩年間共偵辦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件28起,打掉黑惡勢力團伙251個,破獲各類刑事案件1836起;2008年共偵辦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件18件,打掉惡勢力犯罪團伙103個。又如,打黑英雄頻頻變成打黑對象,打黑行動戲劇化。此次重慶打黑的重點對象文強正是2000年抓獲黑社會性質逃犯的英雄人物;更為戲劇性的是,2009年在打黑行動中立功而升職僅兩個月的一位干警竟然在幾天前查處重慶希爾頓酒店涉黑涉黃案件時被定性為“保護傘”而被停職。再如,打黑過程往往強調公檢法聯合辦案,容易出現行政對司法的干預,這些有違法治原則的現象不但受到社會及法律界的嚴重詬病,而且與打黑的本質目標背道而馳。

  那么,治標之策何在呢?誠如經濟學家科爾奈所言,人們對法律越信任,對國家服從法律越有信心,那么,黑手黨發揮作用的余地就越小。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重要的不在于供給,而在于需求,如果人們對私人暴力的需求逐漸被對法律的需求所替代,黑社會自然就會失去其市場而衰敗下去。顯然,如果說打黑專項斗爭是權宜之計的話,那么,建立法治方是打黑的“釜底抽薪”之策。

  建設法治的目標在當前的中國具有雙重的含義:第一,受到法律約束的政府(國家)。政治學家溫加斯特曾經提出一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兩難”:社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約束各個經濟當事人;然而,過于強大的政府本身又可能侵犯個人的權利。要解決這個兩難,唯一的途徑是依靠法治。只有通過法治來約束各級政府,使之成為可問責的政府,才能解決部分政府官員的恣意妄為,使之致力于消除黑社會產生的根源性問題。第二,享受充分自由權利的公民。對抗黑社會的另一個力量是公民社會,一個充滿活力、健康有序的公民社會自身就是黑社會的天敵,因為建立在道德規范基礎上的個人信任同樣是對抗私人暴力的強大武器。公民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公民個人自由權利的充分伸張。當然,要真正實現這兩點,讓我們期待于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初所提倡的政治體制改革能夠得以充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