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生態旅游理念開始出現,而生態旅游模式也成為當代旅游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特別是在環境污染問題亟待解決的當下,實現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是促進旅游與環保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選之路。本文從闡述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了當前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對其提出了解決措施,以期更好實現利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環境保護;可持續;環保
《生態學雜志》(月刊)創刊于1982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生態學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承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當前,旅游行業的發展如火如荼,在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我們的生態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同時隨著各種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生態旅游的理念被提出,也正在被大眾所接受。而所謂生態旅游,即通過保護、開發及創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獲取經濟效益,并將所獲取的部分收益作用于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以此來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生態旅游已占旅游市場份額的百分之三十,而我國的生態旅游僅處于起步階段。與此同時,雖然生態旅游的理念具有較強的優越性,但落實的過程中卻出現與之理念相反的問題情況,如部分標榜生態旅游的地區,被開發以后的生態環境一度遭受嚴重破壞。可見,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是任重而道遠。
1 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必不可分的關聯,且兩者的各個要素之間也存在著互相交錯的聯系:其一,環境與旅游資源之間的關系。生態環境本身具有原始、自然的特點,旅游資源首先是要給旅客自然且舒適的感受,所以生態環境在轉變成旅游資源的過程中開需要合理范圍內的開發與修飾,但前提是要保護好所開發的這篇生態環境;其二,旅客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夠吸引旅客前往的環境一定是能夠給旅客帶來舒適感的,而這也顯示了景區持續性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旅客自身的因素也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旅客的環保意識,目前部分游客由于環保意識較差,在景區亂丟垃圾、亂寫亂畫,這不僅影響了景區的旅游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其三,旅游資源、環境容量與旅客之間的關系。一個景區中旅游資源所能接待的游客量是有限的,而且是由環境的容量所決定,當游客量超過了環境容量的合理范圍,不僅會造成環境的破壞,也會降低景區旅游資源的價值。由此可見,在規劃設計景區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量各方因素,以盡可能協調好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2 目前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生態旅游成我國旅游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越來越多的地區看到了生態旅游背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且紛紛抓住這一熱點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想要借此帶動區域發展,不可否認這一想法的價值,但在盲目從眾的過程中也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首先,部分地區生態旅游的開發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與管理,沒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以至于景區的后續發展受阻,同時由于缺少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管理機制,使得各項工作開展的效率較低,各部門之間責權不明確;其次,缺少對生態旅游理念的宣傳教育,以至于地區民眾缺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同時,部分地區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從而影響景區的整體價值;此外,部分地區發展生態旅游的方式較傳統,缺少品牌意識,以至于后期發展動力不足。
3 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需要完善的管理機制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控、運營。就各地區而言,從領導層需要意識到對生態旅游、環境保護進行管理的重要性,并積極組建管理隊伍,明確各成員之間分工,認真監督落實各項工作的開展,并強化工作重點,嚴格執行并完成省直相關部門要求的四類生態環境的整改,重點督查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問題,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工作現象進行嚴格追責。同時,完善的法律法規與行業標準是實現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制度保障,因而地區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相關條例,使生態旅游的發展更為規范化,使環境保護更制度化,針對出現違反條例的行為必須予以嚴肅處理,只有這樣管理者、基礎工作人員、游客等才能上下一心,愛護生態環境,共享生態環境。
3.2 科學規劃,發展特色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的開發設計需要一個綜合的、科學的且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從而保證生態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在合理規劃生態旅游景區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具體考察生態旅游資源,發現特色資源,由此進行市場地位;其次,合理制定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盡可能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做到適度開發,合理開發;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吸取國內外生態旅游規劃的經驗,以保證本地區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的質量。此外,特色生態旅游在當下正受追捧,這不僅向外界介紹本地的自然風光,也推動了外界對本地的特色文化的了解,包括語言、飲食、服飾等等,而在部分地區已形成了食、住、行、游、娛為一體的特色旅游產業鏈,積極帶動了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可以大型旅游集團的平臺,通過狠抓項目建設,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以“旅游+”的形式打一出漂亮的配合,這時景區的建設需要以品牌為中心,在突出自然生態、民風民情的基礎上,完善具有品牌特色的設計建設,從而提高景區的綜合品質與競爭力。
3.3 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發展生態旅游與保護環境不僅關乎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們的生存環境更是聯系密切,所以完善生態旅游經濟體系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國家、地方、企業等各個層面加以支持。而其最關鍵的是當代旅游規劃部門需要在結合本地生態旅游發展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聯合財政、企業等加大對生態旅游經濟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從而更好地幫助生態旅游景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增添服務區、遠視觀賞區、旅游標識牌等等,使生態旅游景區內的公共配套服務更完善。同時,地方相關部門也需要積極開發生態旅游產業鏈,為生態旅游景區的后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儲備。
3.4 加強生態旅游理念的宣傳,增強民眾環保意識
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而生態旅游的發展更應該堅持在守好綠水青山的基礎上進行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合理科學地用好綠水青山,才能真正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因而各地區在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當堅持綠水發展的生態理念,開展豐富多樣的宣傳活動。例如在景區的電子顯示屏上滾動播出環保標語;在本地電視廣播平臺播放宣傳片;利用現代網絡新媒體,如微博、微信、論壇等平臺進行環保理念宣傳;組織環保志愿者向游客發放宣傳資料,講解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等等方式。與此同時,生態旅游理念的宣傳與提升民眾環保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長期的堅持,只有真正當民眾體會到生態旅游背后的綠色發展意義,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才能更好推動我國生態旅游經濟體系的建成。
4 結語
如文中所分析,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需要處理好其中的多種關系,且只有在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生態旅游才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價值。當然,從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來看,仍存在許多問題,這也提醒了我們更需要加強對生態旅游的正確認識,通過采取有效措施來實現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思涵.關于新形勢下環境政策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應用[J].度假旅游,2019(01):187+189.
[2]張昌威.鄉村原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的策略探討[J].綠色科技,2018(18):136-137.
[3]范志強.淺談區域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06):155-156.
收稿日期:2019-03-17
作者簡介:郭玉剛(1984-),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保護。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