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陳迎輝 單位:大連民族學院文法學院
文化生態研究是一門將生態學的方法運用于文化學的新興交叉學科,“文化生態”與“生態文化”不同,文化生態是一定空間下,文化的生存狀態、存在形態和交往規律。對文化生態的研究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為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形成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我國又產生了許多經濟一體化發展區域,大到上升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環渤海經濟圈,小到許多省市和地區,都規劃產生了許多新經濟區。這些新興經濟區對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多新興經濟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經濟發展環境良好。但作為為數不少的新興經濟區,在經濟的迅速發展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文化生態及文化發展問題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整體而言,大多數新興經濟區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文化發展相對滯后,文化生態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尤其是隨著工業規模擴大和人口激增,其文化及文化生態問題日益凸顯。在前些年我國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中,一些經濟帶以及城市由于在發展中只重視經濟開發,重視工業發展,而忽略文化建設和文化生態問題,因此導致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陷入文化沙漠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良性的文化生態是推動一個區域和城市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力量。新興經濟區在開發和發展中,如何避免中國其他沿海經濟區域早期的文化空場,避免陷入單級化的工業文明,使經濟和文化同步發展,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態秩序,這些對我國新興經濟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興經濟區域的文化生態問題
新興經濟區雖然所處區域不同,規模大小不同,但在文化生態以及文化發展方面上卻存在著一些相似性問題。
1.新經濟區普遍文化積淀不深,底蘊不足。在文化生態學理論中,一個地區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對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態的形成有著決定作用和巨大的影響,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態,往往是這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和社會發展演進孕育而自然形成的。對于新興經濟區而言,無論其規模大小,從區位選擇上一般都選擇交通便利、地域遼闊,適合大規模產業集聚的地區。因此新興經濟區大都依托母城(主城區)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建設而成。隨著經濟規模和人口數量的不斷發展,其漸漸獨立于主城區外,成為一個個新興的經濟區域或城市。有些經濟新區原屬于城市早期規劃的開發區。比如遼寧沿海經濟帶,它由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市所轄的21個市區和12個沿海縣市組成,但遼寧沿海經濟帶經濟發展的主體依然是依托這些城市所建立的一些經濟新區,以經濟新區所建立的港口及產業集聚園區帶動整個經濟帶的發展。作為新興的開發區,與政治經濟文化繁育比較成熟的腹地城市和一些老城區相比,其發展歷史短暫,文化發展和孕育的時間相對較短,文化生態缺乏一個自然孕育、沉淀的過程,加之新經濟區的人員構成主要以移民為主,文化群落眾多,文化構成復雜,文化存在比較零散、脆弱、無法沉淀,因此普遍文化積淀不深,底蘊不足。
2.文化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發展,一些新工業園區出現了暫時性的文化空場。文化與經濟的不平衡是現代社會一個普遍的存在,但這一問題在新興經濟區域更為嚴重。新興經濟區建立的初衷是以經濟發展為根本目標,因此經濟發展的主體———工業產業發展追求產業的集聚效益是新興經濟區最根本的動力。在新經濟區域的發展規劃中,雖然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經濟與文化的同步發展,但相對于其經濟和產業的發展速度而言,文化發展還是相對滯后。無論是早就存在的大量保稅區、產業園區,還是一些新興的工業園區,大都存在過分強調區域產業功能和經濟結構布局而忽略社會結構統籌,過分重視基礎設施的投資而忽略文化建設。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前些年我國東南沿海經濟開發中就已經出現,目前在大多新興經濟區也沒有避免。筆者在對遼寧沿海經濟帶中五個重點發展區域: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包括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和盤錦船舶工業區)、遼西錦州灣經濟區(包括錦州西海工業區和葫蘆島北港工業區)、丹東產業園區和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的文化生態現狀進行調查時發現,這些地區目前大都處于熱火朝天的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經濟開發過程中,但文化建設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目前尚處于暫時性的文化空場。
3.各種文化形態之間的發展也存在著結構性不平衡。評估一個區域的文化生態,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文化生態內部各種文化形態之間也存在一個結構平衡的問題。魯樞元先生曾經講到:“健全的文化生態應是由各種文化因素有機生成的文化網絡,其中必然要包容那些相生相克的不同文化物種: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大眾文化、精英文化、功利文化、超功利文化、消費文化、非消費文化、都市文化、田園文化……任何一種文化的缺失,都將帶來文化網絡的破損、文化生態的失衡,甚至釀成文化生態災難。如今的文化生態危機,在我看來,恰恰是物質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的唯我獨尊、急劇膨脹造成的。”[1]魯樞元先生所言的是我國當下一個普遍性的文化生態結構問題,但“物質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的唯我獨尊”這一問題在我國一些新興經濟區域體現得更為明顯。尤其是對一些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的一些經濟區域,其城市文化比較發達,但是其城市文化偏重于發展文化中的物質形態,如城市建筑、景觀、會展、服裝文化等。從文化本身的存在方式而言,除了物質形態的文化外,還有精神形態的文化,如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宗教、哲學、藝術等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這些精神文化要素在文化構成中甚至更為重要,屬于文化的深層結構,對于一個地區文化內涵的生成和積淀具有重要意義,它往往決定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的潛能、深度和持久的生命力。物質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相對比較發達,而歷史文化、學術文化、文學藝術等發展相對滯后,文化內涵建設不足。這些結構性問題,是我國新興經濟區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這個地區文化發展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制約文化發展的后勁。
4.文化產業發展整體水平不高,缺乏統籌,急功近利現象比較普遍。文化產業由于其低能耗和高附加值,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無論是國內、國外都非常重視。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還不高、活力還不強,應當加快發展。與前些年東南沿海大規模的經濟開發時期相比,整個社會尤其是各級政府都意識到了文化及文化產業問題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各級政府也將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戰略高度,各地都在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但就目前我國新興經濟區域文化產業現狀而言,文化產業發展整體的層次和水平還不是很高。遼寧沿海經濟帶文化產業的發展整體來講還比較理性,但在調查時也發現大連、營口、丹東等都把動漫產業作為重點甚至支柱性文化產業,存在著趨同現象。建議有關部門搞好宏觀調控和指導,避免文化產業布局結構趨同,避免一哄而上地進行“產業鏈升級”,大搞“動漫游戲產業”,這一點是許多文化產業方面的專家多次強調的問題。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