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观看不卡,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国产gaysex男同视频chinese,欧美一级www

SCI期刊 | 網站地圖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頁 >  中國哲學論文 ? 正文

司馬光哲學研討評論

2021-4-9 | 中國哲學論文

作者:魏濤 單位: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一、司馬光的思想來源與傾向

在晚近以來的研究中,學者們大多同意司馬光的思想屬于儒家(司馬光對佛道的態度相當排斥),但又必須承認司馬光思想很明顯地與孟子思想有著相當的距離。面對此點,研究其史學思想或政治思想的學者多籠統地以“儒家思想”或“封建傳統”一筆帶過;研究其哲學思想的學者,亦有許多只意識到其與正統理學間的距離,僅斥之為保守舊學或傳統風習未脫,未能更進一步探索其哲學的精神內涵。究其根本,這極可能是因中國哲學長期“尊孟抑荀”的態度使然,所以人們有意或無意間,均未能更積極地將司馬光哲學的特點與儒家的另一范式“荀子”關聯起來,使其哲學未能與哲學史上這一更為深層的發展脈絡相聯系。注意到司馬光哲學與荀子關系的學者,大多因司馬光的天人關系論而注意到其與荀子之相近處[3]56。司馬光在《迂書•天人二則》中說:“天之所不能為而人能之者,人也;人之所不能為而天能之者,天也。稼穡,人也;豐歉,天也。”[4]916其推尊揚雄外,在先秦諸子中對于荀子最有善評,如在《中和論》[4]793-796中贊賞荀子“虛壹而靜”,亦曾在《答范景仁書》中引用荀子《天論》:“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4]753以說明他的養生之法。雖然他在人性論上批評孟荀主張性善或性惡均不對,認為性應是善惡混,但他的人性論從蘊謂層來看,實與荀子人性論相近,而不近于孟子。其他如重禮和重外王之學,也與荀學脈絡相近。司馬光甚至曾上書請求重新刊刻《荀子》一書[4]276,而對于孟子,卻寫了《疑孟》一文。凡此均可見司馬光之思想在儒家思想中的荀學傾向。雖然司馬光思想中有著較明顯的荀學色彩,但仍有學者對于此點表示懷疑與反對,甚至提出要與荀學劃清界線。這樣的疑問主要有一部分來自于對司馬光人性論之主張的理解,另一部分則來自于對司馬光天人關系論的理解。首先,在人性論方面,承前所述,若未能深入理解荀子人性論的深層結構,很容易就依司馬光表面對荀子的批評而認為司馬光哲學并非屬于荀學一路,而看不出二者的相近之處。

其次,在天人關系論方面,有學者就侯外廬等判司馬光為“天命主義者”的流行做法提出批評,認為這“不惟(唯)一般的‘定性’不準,更主要是表現了何等的膚淺”。“司馬光的‘天命觀’,本質上是解釋和論證君臣、父子倫常關系的一種思想理論,它與古代本來意義的‘天命’觀有根本的區別”[5]。如漆俠認為司馬光的天人關系近于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天是有人格會賞罰的至高權威,只有嚇唬老百姓的一面,所以與荀子的天人關系論不同[6]375-376?李昌憲則以為司馬光的天人關系論近于荀子“天人相分”其說,但也不乏天人合一的成分,所以也與荀子不同[7]348-354。相較之下,漆俠的觀察較為偏狹,而李昌憲的觀察則較為詳實,看到司馬光的“天命論”中確實明顯存在著仿佛對立的矛盾。但事實上,這樣的疑惑應來自于過去對荀子之“天人相分”與董仲舒之“天人感應”的刻板印象,荀子之“天人相分”實并未先預設天人完全分開沒有關聯,而是一種“合中有分,分而能合”[8]的天人關系。在張晶晶看來,此與董仲舒之“天人感應”當是一脈相承[9],而司馬光的“天命論”亦應屬此一理路。雖然不少學者都指出司馬光思想與荀子思想比較相近,甚至指出“司馬光是北宋唯一承襲荀子學說的哲學家”[10],但仍未有學者對此做全面的考察與研究。故此,司馬光與荀學的關系目前仍是個極需厘清的思想史與哲學史課題。

二、對司馬光氣論的詮釋與定位

關于司馬光哲學中的“氣”或“虛氣”的部分,是目前司馬光思想研究中之薄弱環節。由于司馬光尚平實,不喜論天道、天理,其宇宙論或本體論部分的建構也就更不容易為人所知。但由司馬光的《潛虛》、《溫公易說》、《太玄集注》等哲學著作可見,司馬光絕非沒有自己的本體論、宇宙論可言,只是需做更進一步的文本分析,才能揭其奧義。“虛氣關系”是詮釋司馬光本體論所必然面對的難題。目前對于司馬光哲學中的“虛氣關系”研究在論述上多受到唯物主義的影響,一些研究基于想把司馬光哲學解釋成唯物主義的立場,故而逾此不論。如漆俠由司馬光對《中庸》的詮釋來看司馬光的哲學,因此便認為“虛”即是”中”,又恐此會使其流于唯心主義,故不但未加深論,卻據此評論司馬光哲學為“駁雜”[6]378。這種矛盾,其實也暗示了司馬光哲學中的“氣”并非可以全用唯物主義來解釋。

綜觀對司馬光哲學中的“虛氣”研究,目前大致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氣自虛出,另一種認為氣即是虛。司馬光在《潛虛》開卷語:“萬物皆祖于虛,生于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故虛者,物之府也;氣者,生之戶也;體者,質之具也;性者,神之賦也。”[11]1這段話中的“虛”與“氣”的詮釋,在論者眼中往往傾向于老子道家式的詮解,認為司馬光的“虛”即老子的“虛”,太虛生氣,故其宇宙論便有“虛”與“氣”兩層的生成過程,“虛”與“氣”似道家“無”與“有”的關系。如李昌憲在《司馬光評傳》中提到:“司馬光提出了萬物的最高本體是‘虛’和‘氣’這兩個范疇,司馬光在探討世界本原這一命題時,顯然受了老子影響。”[7]338故而司馬光認為“虛”也是充滿“質性”的客觀物質世界,因此,“這表明了司馬光在自然觀方面是‘氣本原論者’”[7]340。并提出張載與陳淳對于司馬光“虛”之理論的批評。這種認為司馬光以“虛”為本體的觀點,可能是單單從上述數語之字面上得出的結論。但《潛虛》此段話實無法只由字面上來詮釋,因為它放在《潛虛》之首的用意在于要點明《潛虛》的全幅架構。而《潛虛》有氣圖而無虛圖,是相當值得重視的線索,此在董根洪的《司馬光哲學思想評述》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證。董根洪根據司馬光的文本,提出司馬光理論中的“虛”與“氣”其實是一樣的,即“虛即氣”,與張載一樣虛氣一體,并不主張氣之上還有虛作為本體。本書的成果相當值得關注,但可惜太過囿于唯物主義的限制,對于司馬光氣論尚有未能自圓其說之處,乃是其缺憾所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