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優質教育配套加劇居住空間分異
“分異”(differentiation)在社會學意義上是指同一體中個體由于社會經濟屬性的不斷擴大而產生了社會距離。居住空間的分異就是指居住空間中的不同部分由于居住群體在社會、經濟地位等社會屬性方面的分化而產生的差異。住房對于使用者來說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具有多種形式的使用價值,因為“居住是個人保障、自主、舒適、財富和社會地位以及接近其他饋乏的城市空間資源,如教育、醫療和休閑設施的決定性主導因子”。教育作為居住的重要配套設施,其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著住宅的使用價值,也可以說,在住宅市場化的今天,教育配套是決定住宅使用價值的重要要素。因此,教育配套可以通過住房價格劃分出住宅市場內不同的社會———經濟群體。在城市中,學校教育質量是存在著差別的。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大規模的社會經濟建設,急需大批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開始實施重點校政策,對重點學校的人員配置、教育經費投入、辦學條件、教育教學管理等做出了十分明確的“傾斜”性規定。“重點校”政策在中國實行了二十多年,促成了基礎教育發展的失衡。雖然目前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積極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校際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優質教育資源增加了學校周邊房屋的使用價值,提升了房價,是促成城市住宅價格差異的重要方面。我們以天津市六區同一區域中學區房與非學區房價格做比較,便可看出其中的差別。在城市中,同一區域的土地的價格應該持平,但從圖表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天津市學區房的價格要比同一區域非學區房住宅的價格高出至少10%,最大差額甚至超過20%。同時,同一區域的優質校之間也存在著差別,以和平區為例,實驗小學、岳陽道小學綜合實力最強,屬一等優質校,而昆明路小學、中心小學、萬全道小學、鞍山道小學則屬二等優質校,這樣,同一區域內學區房的價格又不一樣。目前,屬于實驗小學學片的住房每平方米售價已超過四萬,而中心小學的附近的住房單價為每平方米一萬五。社會群體的空間分布與城市基礎設施是相互聯系的,教育設施是形成居住差異的主要執行者。雖然學區房的總價在城市中不是最高的,其擁有者也不一定是上層群體,但是天津最便宜的學區房總價也在七八十萬,而且在購買時,要求購房者一次性付清房款。這需要購房者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因此,購買學區房的都是中上階層的家庭。同時,教育需求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涉及了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人群。教育資源的等級將同屬具有教育需求的人群進行劃分,通常情況下,只有那些相對富有的、有權力的以及有學識的人能進入教育配套最好的居住區,社會經濟地位次之的入住教育配套次之的社區,下層和底層的有教育需求的人群只能居住教育配套最差的社區,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城市居住空間的分異。教育是居住的重要配套設施,優質教育資源可以提升所在社區的使用價值,因此,城市中的中高檔社區紛紛引入優質的教育資源。中國城市社區圍繞教育資源的競爭正在興起,一些大型的房地產開發商借助于優質教育資源來提高其開發的房產的價值,在名校周邊建設樓盤,或者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房地產開發項目,以此加劇居住檔次的分化。目前天津居住區爭奪教育資源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新的房產項目在名校學區范圍內,利用既有的教育資源作為其“賣點”,如在中營小學學區內的富力城樓盤,靠近南開中學的伊頓玫瑰項目等。這些樓盤地理位置好,本身價格就不菲,同時又依托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提升了房價。另外一種是一些勢力雄厚的房地產公司,因其項目周邊并無名校,于是與名校合作,由開發商出資金建造校舍,由名校提供師資,共同辦學。例如梅江居住區的南開中學民辦校———翔宇學校、東麗湖萬科城的實驗小學分校。這些居住區由于教育資源的引入,居住檔次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居住區對于教育資源的爭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育需求,但也加劇了城市居住空間分異。教育配套也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分異的結果,富有或有實力的社區在資源競爭中具有優勢,富人社區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了所在居住社區的使用價值,進而增加了住宅的交換價值,這樣一來,低收入人群很難購買得起該社區的房屋,富人區通過提高價格限制了低收入人群向高檔社區遷居,向更高端發展,再集聚有錢人;低收入社區則沒有增加住宅價值的教育資源,維持原貌。
而、居住分異固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模式
學校服務于一定社區,招收轄區內的學生,學校的學生群體特征與所在居住空間社會群體的屬性緊密相關。城市人口分布密度與土地價值規律密切相關,在這種經濟規律的制約下,隨著土地使用的有償化和市場經濟的推進,城市居住空間必然要分化與分離。在中國城市中,“由于中心商務區功能的強化,促進了中心地區向外擴張,使原先中心商務區周圍居住環境條件較差的居住地區,也逐步通過舊城改造轉化為中高收入階層居住地帶。”較高的房價決定了只有高收入階層才能擁有這里的住宅,現階段高收入人群正在向城市中心區聚集,中心區高收入階層的數量大大高于其他階層。天津的情況也是如此,這導致天津中心城區中小學的學生,大部分是中層以上家庭的孩子。對于學生家庭情況的了解是本文調研的重要內容,家長的職業、文化程度和收入是衡量家庭社會經濟條件的重要指標,同時由于重點中小學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區,因此,選擇重點小學進行調研比 較具有代表性。本文通過職業、文化程度、收入三項指標對天津市中心城區的重點小學學生家庭背景的進行調查分析,最后得出,在中心城區重點小校中,來自“上層和中上層”家庭的學生所占比例高達61%,來自中層家庭的學生比例為30%,來自下層家庭學生的比例為9%。政府和企業管理者、專業人員等中上層家庭的學生比例顯著。由于郊區地價便宜,低收入階層居住區多位于城區邊緣。“住房價格分化以后,低收入階層自然而然向住房價位低的地帶流動。天津市住房價位低的地段多分布在第三環帶離中心區較遠的區域。”這樣,市郊的學校大多招收一些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學生。例如,位于天津北辰區劉家房子地區的青光鎮,外來務工人員多聚集于此,他們的子女被全部安置在楊嘴小學和周邊的三所學校,其中楊嘴小學成為全市唯一一所全部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學校中的學生都是隨父母在天津市暫時居住的、6~15周歲的農民工子女,由于農民工子女上學流動性較大,每學期都有不少學生入學和退學,學校只能盡力為學生提供好的教育,但不能期望這些學生和市內的學生一樣,進入更好的更高一級的學校讀書。這種辦學目標也使得招收農民工的學校不可能成為優質小學。就近入學使學校招收轄區內的學生,不同的居住區的社會群體屬性與所屬學校中學生的家庭背景是一致的,表現出一定的均質性。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里的居住分化和社會隔離。學校的運行需要多方面要素,生源是重要的方面。布爾迪厄、帕斯榮、伯恩斯坦等學者從不同的途徑和方面來研究社會階層與教育之間的關系,都得出不同階層家庭的文化資本十分強烈地影響其孩子在學業方面的成就。中國學者劉精明通過大量的實證分析指出,子代受教育的機會、學業成績、教育水平與家庭社會、經濟、文化和權力資本的多少成正比。可以看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學業成績。在城市中,由于土地價格的分化,同一階層的家庭逐集中于某一區域,這時,家庭對于學生學業的影響,就直接反映在居住區對于學校生源的制約,生源質量的高低又從一個方面影響著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可以說,居住分化促使“與良好學校效能有關的所有特征更多地聚集在‘有利’階層學生就讀的學校”。居住區域的劃分和隔離促使教育資源形成等級模式,由于居住分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外在的社會性因素便限制教育資源自身的調整。
三、新興的富裕居住區分散優質教育資源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工作和居住從傳統的城市中心向郊區和城市邊緣分散,教育作為公共設施也在不斷增加。由于教育資源存在著差別,而富裕社區在城市資源的競爭和爭奪中終將會獲益,因此,隨著城市居住空間結構的復雜和多樣化,在富裕社區周邊增加的教育設施都是優質的教育資源。也可以說,富裕社區的增加使社會結構復雜化,也使優質教育資源從集中走向分散。隨著天津城市化的進行,城市中心區外圍逐漸發展起來,吸引了一批中上階層的人到此定居,如位于天津梅江居住區。梅江居住區興建于20世紀90年代,位于天津市的南部,地處河西區、津南區和西青區的交匯處。居住區中的分居民主要是公務員、高級技術人員、高校教師、國企或外企工作人員、律師、記者、民營企業家、個體工商業者等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群。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在非市中心區域形成了一個“富人區”,隨著社區的日益成熟,為了滿足居民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梅江居住區于1994年引入南開中學的教育資源,成立南開翔宇學校。家庭爭奪教育資源的途徑是遷居,而一定的富有和權力的鄰里則通過將優質教育引入社區實現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占有,這也是城市中日益興起的“教育地產”,即開發商與名校合作,由發展商出資興建校舍,名校派出老師,學校還由當地教育部門管理,這是一種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參與協作的嶄新體制。現在很多居住層次較高的社區內引進的優質中小學,都是采取這種形式。居住區的居民子女入學,一般會有兩方面的優先權:一是收費優惠,二是優先入學或降低錄取分數線。居住區內的居民成為受益者,占有優質教育資源,為下一代贏得了成功的先機。在城市的擴張中,區域的大規模發展會形成城市的“副中心”,這些新興城市副中心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般都比較高。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積淀過程,新區內沒有優質的學校,為了滿足居民的教育需求,新區會憑借著雄厚的經濟實力、社會影響力以及政府力量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如1988年經天津市委、市政府批準建立的天津濱海新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隨著區域內居住人口的增多,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關鍵時期,教育的需求日趨強烈,2010年濱海新區引入基礎教育名校資源,讓新區孩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優質教育,南開中學、天津一中、天津市實驗小學等一系列名校的分校陸續進駐新區。隨著城市居住區的增多以及區域的增加,優質教育資源從集中走向分散化,這也是城市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
作者:張品 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