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因材施教理念的深入人心,個性化教育思潮逐漸興起,小學數學的個性化教學也逐漸成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的熱點問題。但是,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個性化教學常常是浮于形式、流于表面,很難得到深入、系統的開展,這與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思維有很大的關系。對此,本文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進行探討。
《數學教學通訊》雜志由西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重慶數學學會主辦,課堂內外雜志社協辦的《數學教學通訊》編輯部已遷往重慶課堂內外雜志社。雜志全新改版“一變三”——《數學教學通訊》(教師版)、《數學教學通訊。
一個人只有體現出個性特點,才能與眾不同,才能有創新力。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個性化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時代的呼喚。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旨在促進學生個性化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和學習習慣選擇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差異化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案,積極構建個性化的數學課堂,進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發展潛能。
一、充分了解學情,確立因材施教教學理念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個人的數學學習基礎、學習興趣、理解能力、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不盡相同,這也正是小學數學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本質所在。小學數學教師應確立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敢于打破傳統數學教學思維的束縛,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水平,對學生當前的學習基礎和學習潛力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全面的了解,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課堂表現,準確把握好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是小學數學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加、減、乘、除”的計算教學中,學生的計算能力會體現出很大的差異性,數學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需要深入貫徹和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顧及學生的個性特征。
小學數學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與學生建立起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的橋梁,與學生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既便于教師在課外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狀況,又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習慣和態度等。同時,師生之間的良性溝通和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理解、激勵和寬容,從而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樹立起積極的情感,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化素質的發展。
二、尊重個性差異,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個性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多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進行質疑和探究,加強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之間的聯系,突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體現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充分尊重,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主動權,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進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和主觀能動性。
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實現從教學控制者向組織者的積極轉變,要主動降低教學姿態,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權威者,學生只能被動進行學習,很少有機會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質疑,也很少有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和消化,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言不發”表明學生在課堂中喪失了主體地位。所以,教師只有更多地充當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學生開展個性化的數學學習。例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數學教師應當多組織學生就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時間問題進行互動性探討,教師只要做好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學角色就可以了,轉變過去那種單向灌輸性的教學方式,這樣更能體現出個性化的教學思路。
另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實現從知識傳授者向知識促進者的積極轉變。教師在小學課堂上的教學不應面面俱到,而應張弛有度,給學生留下自學與反思的空間,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激活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如果教師單純傳授“千米”的概念等理論知識,很難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走到操場上“實步丈量”,學生就會很容易對“千米”形成正確的認識了。
三、加強過程管理,實施科學規范個性指導
我們應將小學數學的個性化教學看成一個系統工程,并且長時間地堅持下去,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的過程管理,這樣才能更好地發現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與管理策略。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優美個性的張揚,富有個性魅力的數學教師應建立獨特的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教學風格,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喜歡數學。一方面,好奇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例如,在體積的概念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力,數學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實踐性的趣味教學情境,讓學生將石頭、黑板擦等物體分別放入盛半瓶水的瓶子中,并觀察水位上升情況,然后導出體積的相關概念,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應多設置一些富有挑戰性的題目,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多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養成主動探究和善于探究的數學學習習慣。比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購物找零錢的計算教學情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強化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之間的聯系,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知識應用意識,便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狀況開展個性化的學習。
四、注重作業設計,實現課內課外有效銜接
教師的綜合教育素質是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策略實施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個性化素質和個性化指導能力,這是實施個性化教學的必要條件,這在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環節同樣也不例外。基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體差異,為了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實現課后作業設計的層次性和個性化,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及時查漏補缺、完善知識結構,同時加強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之間的聯系,開拓學生的知識學習視野,及時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在課后作業的安排上分別設置基礎題型、基礎變形題型和知識拓展題型,從而滿足學生課外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外學習積極性,小學數學教師還應多設計一些趣味性、生活性的作業,如游戲作業,這貼近了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在邊玩邊學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對數學知識的拓展,更好地體現了個性化的教學理念。此外,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還需要有較高的師德水平,在個性化教學實踐中要敢于凸顯自己的教學個性,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營造出更加個性化、和諧化的數學教學環境,這樣才能在課外與學生打成一片,降低作業教學的阻力,為在課堂內外實施個性化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
教師的教學個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影響小學生個性品質的養成,也體現著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水平,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注重自我反思與自我提升,進而實現自身個性化素質和個性化指導能力的不斷提升。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趨勢,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盡快實現自身教育角色的轉變,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更好地充當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保證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冉華明.淺議加強小學個性化數學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5,(08).
[2]吳紅川.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的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3).
[3]朱菊香.讓提問成為有效教學的橋梁——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分析與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6).
[4]高旭陽.“以學定教”視角下的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實踐[J].教師,2013,(03).
[5]邵占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個性化教學的實施[J].學周刊,2012,(1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