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與民用建筑是建筑物的兩大類別,近些年我國工業與民用建筑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本文主要探討工業與民用建筑技術的應用。
《建筑管理現代化》是建設部主管,由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建筑業協會管理現代化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國家級期刊。創刊于1987年9月,為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主要報道國內外行業內的新成就、新成果;宣傳報道建筑企業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的新經驗。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國建筑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與機遇。工業與民用建筑是建筑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筑行業先進技術應用的主體。我國工業與民用建筑的技術應用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技術理念和方式方法,逐步建立更新、更完善、更科學的技術體系,以促進整個建筑行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本文僅就此作以淺談。
一、 我國現行工業與民用建筑技術的特點
建筑行業是一個龐大的行業體系, 它涉及到很多部門、單位、 機構,和以及數目眾多的工程施工人員。 建筑行業主要包括: 工業建筑、民用建筑等形式。工業建筑是指各類生產用房和為生產服務的附屬用房, 包括單層工業廠房、 多層工業廠房和混合層次的工業廠房等。
民用建筑是指供人們工作、 學習、 生活、 居住等類型的建筑, 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兩大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 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應逐漸重視對于科技的應用。 我國工業與民用建筑行業的技術應用正逐步向全方位、 多層次的角度發展,具體特點如下:
(1) 、 可持續、 生態的技術觀
目前, 全世界都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理念, 其基本要求是“節約世界能源、 保護環境質量”。 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的設計要逐步向生態化的方向過渡, 建筑的生態化設計包含了大量的技術元素, 通過生態化技術設計的方式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工業與民用建筑生態技術的原則是,選擇建筑材料使用的最有效、 最合理的開發,使自然資源在生產和建筑的使用過程中有效的使用資源。生態技術觀提倡技術、 經濟與藝術的有機結合, 生態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即為“生態美”。
(2) 、 信息技術觀
信息經濟時代的“技術轉型” 必將導致 “技術觀”的轉型,原有的工業與民用建筑技術已經難以涵蓋新技術的許多特征了,從而需要建筑行業從業人員要對新技術的對象、目的和結果等問題加以重新思考與分析, 得出新的信息技術觀。 工業與民用建筑行業從設計到施工,各施工步驟都要建立在設計與施工技術的基礎上, 建筑行業中應用的技術基礎都具有信息化的特征。國內工業與民用建筑行業正處于技術轉型的關鍵時期, 如果一旦被高科技時代所拋棄, 就很難再有大步發展的機會了。
(3) 、 技術對人的全面滲透
以現象學為基礎的西方技術科學家認為: “工業時代的技術不僅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方式, 更是一切存在者的“座架” 。人被納入技術框架, 以技術的方式呈現。” 在國內工業與民用建筑行業中, 技術無時不刻都在影響著工程從業人員的行為方式,并最終關系到建筑工程的質量和經濟收益。工業與民用建筑行業從業人員對技術的依賴與需求,進而不斷刺激技術的發展和革新。 工業與民用建筑行業作為從業人員的生存環境, 集中體現了技術與人的依存關系。
二、 工業與民用建筑中節能技術的應用
目前, 以工業與民用建筑為主體的中國建筑行業是一個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 建筑行業在發展中普遍存在過度重視經濟效益, 而往往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的現象。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唯一的, 并且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徹底修復和改善。 工業與民用建筑直接服務于工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工程施工過程中技術的應用, 也要逐步重視節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共同致力于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工業與民用建筑中節能技術的應用, 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 、 提高維護結構的隔熱保溫性能
提高工業與民用建筑墻體的隔熱保溫性能,可以有效減少維持室內溫度的能源消耗。 在工業與民用建筑中, 采用保溫隔熱性能好的新型墻體材料, 這是建筑工程節能的中重點措施之一。同時,工程施工中還要采用高效能的墻體建筑材料,嚴格按國家要求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推廣新型墻體材料要與完善的建筑施工技術相結合, 在減少普通磚混合結構的同時,積極發展大空間的框架結構,及復合結構,為應用新型墻體節能技術提供載體。
(2) 、 提高建筑表皮的采光性能
工業與民用建筑對自然光線的利用可以分為直接利用和間接利用兩種方式。建筑物對于光線的直接利用主要表現為傳統的側面采光概念, 這種方式采光的空間局限性較大, 因此,現代工業與民用建筑更注重的是對光線的間接利用。光線的間接利用能在更大區域范圍內提供自然光線, 而且能夠提高光線質量和視覺舒適度, 并且有效節約了白天建筑物供熱能源的消耗。
(3) 、 太陽能的利用
工業與民用建筑中的太陽能利用,是將遮陽、 散熱與太陽能收集一體化, 并逐步向混合型太陽能技術的趨勢發展, 是現代節能科技與建筑技術的完美結合。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太陽能主要是利用陽光反射裝置為建筑物提供光照和熱量, 已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三、 工業與民用建筑技術的智能化趨勢
工業與民用建筑的智能化代表著建筑行業技術應用的高水平階段,是建筑行業傳統工業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 建筑行業的智能化與 20 世紀 80 年代起步于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并逐步向美國、 日本等國家傳播和發展, 最終形成全球性智能化建筑的潮流。 我國也要緊跟時代潮流, 逐步實現工業與民用建筑技術的智能化過渡與發展。
智能化建筑是指以工業與民用建筑為平臺, 以環境計劃、 建筑系統、 信息自動化為骨架的建筑與信息技術的綜合體。 由于智能建筑物將建筑的使用, 及輔助功能綜合化和自動化, 為工業與民用建筑用戶提供了舒適、 安全、 方便的工作環境, 并且進一步增強高效、 經濟、節能的特點。
在現代工業與民用建筑中運用智能技術表達地域性,有效改變了傳統建筑技術地域性表達的靜態模式。由于智能建筑往往通過對建筑表面構建的控制,使其達到節能的目的。因此, 工業與民用建筑表面要根據室外自然環境特征的變化, 而不斷進行自動調節, 逐步形成了建筑行業的動態造型模式。
現代建筑技術在應用的幾種地域化傾向強調傳統與現代的整合, 提倡整體的、 創新的、 科學的、 人性化的技術理念。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中,要結合不同地域的特殊自然、人文因素, 在繼承和發揚地域傳統建筑技術的基礎上, 結合現代先進技術手段, 逐漸形成符合現代建筑行業需求,又能表達地域特點的新的工業與民用建筑技術體系, 并積極將其應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 以達到促進整個行業發展的長遠目標。
總體來說,我國工業與民用建筑行業技術的應用逐漸呈現出全方位、 多角度、 立體化的發展趨勢, 并在與世界建筑行業先進技術的融合和交匯過程中, 進一步得到發展與完善, 基本滿足現階段我國建筑行業對于技術的要求。 但是, 建筑行業技術管理人員切不可固步自封, 而是要堅持發揚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不斷對現有的工業與民用建筑技術的進行全面的改革與創新, 以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全面、 健康、和諧、 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利.談一種綜合的建筑技術觀[J].建筑學報.2009 (1) .
[2]劉澤源, 孟新林.論建筑行業的科學技術與發展[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3]鄒德義.中國現代建筑史[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4]劉金剛, 游敏銳.文華視野中的建筑技術[J].山西建筑.2007 (9) .
[5]陳錦玉.對我國建筑技術發展趨勢的探討[J].建筑科學.2008 (6) .
[6]王新華.中國民用建筑工程技術管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7]李建剛.工業建筑行業的技術管理與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8]胡明浩, 賈福斌.如何加強工業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J].重慶科技博覽.2006 (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