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观看不卡,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国产gaysex男同视频chinese,欧美一级www

SCI期刊 | 網站地圖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頁 >  保險保障 ? 正文

農村土地養老狀況及實現機制

2021-4-9 | 保險保障

 

60后農民是指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農民,他們結婚生子的時候,正趕上計劃生育的嚴格執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持續推行,“4-2-1”式家庭人口結構出現,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將是2個成年勞動力來贍養4位老人并且撫養1個孩子,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力不從心。我國養老服務最困難的是今后獨生子女父母一代,對未來的養老問題,應未雨綢繆,“防洪與搶險并重”[1]。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尚處在探索階段,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探索農民的土地養老保障模式,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最終建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1我國農村土地的雙重功能

 

在土地制度問題上,我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最大不同是:我國農村土地承載著農業生產與農民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

 

1.1土地的農業生產功能

 

土地的農業生產功能是指,作為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土地自身是有產出的,這是土地的自然屬性。當然,土地的這一功能并不能自我實現,而需要人們對土地有所投入才能實現。正如威廉•配第所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由于土地自身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以及人們耕種方式和市場環境的不同,土地的農業生產功能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而很難用具體的數值來衡量土地的這一功能。在特殊的情況下,人們發現土地的產出要等于甚至少于自己對土地的投入。這也構成農民拋荒土地外出打工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這不足以否定土地農業生產功能的存在。人們可以改變土地的肥力,通過調查市場的需求選擇合適的作物和耕種方式等,實現土地的農業生產價值。

 

1.2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

 

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就算不能夠依靠種地來發家致富,也能夠養家糊口,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這就是土地保障的雛形,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土地保障。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就業保障功能。手中有一份土地,農民就可以在上面辛苦勞作并以此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而且在土地上的勞作還可以為農民換來經濟上的收益,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盡管同時存在著大批農民拋荒土地進城打工,但這并不能否定土地的就業保障功能。因為這是農民的唯一退路,在進城務工的農民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可以回到自己的土地上重整旗鼓。二是養老保障功能。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尚未形成,農村養老依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農民手中有一份土地,自己耕種或交給自己的子女耕種,這就可以為農村老年人口提供一份基本的養老保障。

 

2我國農村土地養老現狀———基于對重慶市永川區大安鎮60后農民的問卷調查

 

為了解我國農村土地養老的現狀,筆者對重慶市永川區大安鎮60后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大安鎮是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的經濟百強鎮,位于永川東部,東距重慶主城區50km,西距永川主城區10km。幅員面積92.46km2,城鎮建成區面積約3km2。總人口61400人,其中農村人口39400人,人均占地0.15hm2,土地收益低。由于受城市化的影響,大量土地被征用,同時由于一些涉農項目進駐大安鎮,土地流轉較為普遍。此次土地調查,采取案例調查與農戶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由于樣本村和農戶的選擇沒有嚴格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進行,因此,有關案例情況和調查數據的分析結論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在數據分析方法上,主要采取簡單直觀的數據匯總和均值分析方法。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見圖1、2和表1。

 

子女對老年人的支持也成為農村家庭養老支持力尤其是經濟支持力的最主要來源。由圖1可知,受調查的94位60后農民中,有62位農民都只有一個孩子,這其中又有32位受訪者家里只有一個女兒。這充分說明,等未來這部分60后農民需要被贍養的時候,僅依賴子女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行不通。從受訪者對土地的態度看(圖2),大部分(54.26%)60后農民認為養老必須依靠土地,29.79%的人認為土地可提供部分養老。這說明,土地養老在60后農民群體中具備心理基礎。

 

老人所擁有的土地面積是影響其養老保障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隨著農戶承包土地面積的增加,土地養老保障程度也在增加。被調查區的土地主要種植作物是水稻、油菜和蔬菜,種植收益差異不大。從表1可以看出,承包土地面積不同,對農村老人養老支持有很大差異,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耕作土地面積大,自然產量多,賣糧收入增加;而是由于大安鎮的地理優勢,土地很容易流轉出去,使這里的農民有了很大的心理支持,即使在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把土地轉包給他人,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流轉收入。另外現在大安鎮的經濟發展很快,各項建設占面積比較大,土地被征收時,可以獲得一筆征地補償款來防老。以上分析表明,土地對農村老人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受訪者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對土地的使用權和流轉權。農村老人的養老模式主要有3種形式,即家庭養老,養老的經濟支持和生活照顧都由家庭成員,主要是子女來提供;機構養老,村里或鎮里有敬老院,老人把宅基地和承包地交給村集體,村集體為其提供在敬老院的費用;無人贍養的老人雖有子女,但是子女不在身邊外出打工或不在本村居住,對老人長期不聞不問,老兩口或一個老人獨自生活。此次調查顯示,有90.35%的村民都愿意將來老了之后實行家庭養老;只有9.65%的人由于自己現在只有一個女兒,女兒已出嫁到遠方或考慮到孩子將來有可能會不和老兩口生活,而選擇了到敬老院機構養老;但都害怕將來單獨生活無人贍養。

 

3農民土地養老保障的實現機制

 

3.1農民養老保障的國外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農民養老保障的發展史證明,養老社會保障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產物,隨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從養老保障資金來源來劃分,主要有國家福利型、社會保險型、個人儲蓄型、年金型等幾種養老社會保障模式[2]。國家福利的普遍養老金模式主要依靠國家財政的轉移支付,國家為每一位國民都提供養老金保障。其主要特點是:第一,普惠制。該模式覆蓋到全國所有的公民,甚至部分外國人。第二,養老金的獲取水平與個人收入狀況無關。無論年輕之時做什么工作,居住在城鎮還是鄉村,國家都為其提供一筆可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養老金,不需要對申領者進行“道德調查”。第三,養老保障資金完全來自國民稅收,不要求公民繳納任何費用。社會保險型模式主要在歐洲和發達國家盛行,如德國、法國。社會保險類型國家強調農民養老的“個人責任”,待遇與個人收入、繳費年限相聯系,同時,國家對“自助者”給予補助,也就是說,養老首先是個人的義務,然后才是國家與社會的責任。與福利國家模式相比,“社會保險型”福利體系的特點主要在于:一是建立政府、社會、雇主與個人之間的責任共擔機制,實現風險保障的互濟性;二是強調受保障者權利與義務相結合;三是社會保障制度以促進就業為重要目標;四是實現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協調。個人儲蓄積累基金型模式是以個人賬戶積累為主導的社會保險制度,公民按個人收入的特定比例繳納保險費,國家不進行投保補助,不負擔保險費,只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