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營論文
一、企業生態經營的內涵
生態經營,是指生產性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前提,以資源綜合利用、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為立足點,以企業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目標,在發展企業主導產品的基礎上,開發關聯性產品,培育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經營共生體,實現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的經營管理方法。企業生態經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首先,生態經營是建立在環境經濟學理論基礎上的現代經營理念。環境經濟學告訴我們,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生產和消費的物品既取之于自然,又回歸自然,但隨著經濟的增長,這兩個方面會強化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從而使人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必須研究如何保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平衡,走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道路。企業生態經營管理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努力營造維系生態平衡的微觀基礎,既要發展生產、滿足社會需求,又要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其次,生態經營是實現企業良性循環的基本方式。企業生態經營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用戶需求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以確保企業產品,特別是主導產品適銷對路,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另外,企業著眼于內部資源的綜合利用,注重以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如邊角余料及“三廢”等)為原料,開發相關產品(如酒廠利用生產酒精的廢槽液生產高蛋白飼料等),不僅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而且可以減少污染,促進生態平衡。同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加新的用戶,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組織成本”,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的良性循環。
再次,生態經營是集約經營的應有之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作為生產性企業,則要從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從產品經營轉變為資本經營,以效益為中心,使經營資本不斷增值。因此,必須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充分挖掘內部潛力,使生產要素“滿負荷”運行。企業生態經營正是立足于資本增值最大化,千方百計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之路。為此,企業內部將經營資本人格化,引入風險機制,使職工明確了解自己的目標、責任(風險),促使其自覺地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實施生態經營應處理好幾種關系
由于各個企業的生產性質、經營規模、產品結構不盡相同,甚至千差萬別,因而,在推行這一經營管理方法時,應結合本企業的特點,靈活應用,不可一味模仿、機械套用。但就一般企業而言,必須處理好如下幾種關系。
1.提高企業效益與創造社會效益的關系。
企業與社會是利益共同體。企業是經濟社會的微觀基礎,經濟社會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條件。企業在追求自身效益的同時,還要努力創造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只有每個企業都注重社會資源、能源的節約,盡力降低消耗,減少污染,保護生態平衡,才能維持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從而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反之,若企業僅從自身利益出發,甚至不惜犧牲社會生態平衡換取企業效益,而把負面效應轉嫁給社會,由此必將導致資源過早枯竭、生態失調、生產力水平下降、人們收入減少,反過來會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危及企業的生存。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生態經營不能僅立足于企業內部,而要著眼于整個社會。因此,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增強使命感、危機感、緊迫感及共生共存意識,通過生態經營活動,自覺營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2.培育經營共生體與實行專業化生產的關系。
企業生態經營從盡力降低“組織成本”的戰略目標出發,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注重利用生產主導產品的廢棄物開發關聯性產品。這樣,一方面可以促使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發揮規模效益;另一方面可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以利于末端污染治理。但是,企業在發展經營共生體的過程中,應注意產品關聯性的強弱及其每種產品的批量大小。在一般情況下,應盡可能開發與主導產品關聯性強的產品(例如利用排放的含硫廢氣生產硫酸;利用煤灰生產建筑材料等),以便充分利用內部資源,減少投入,創造效益。另外,開發關聯產品要注意專業化生產。專業化生產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特征,也是降低生產成本的基本前提。但專業化生產應以一定的市場需求、生產能力,特別是市場占有率為條件,若企業一味追求企業規模,發展經營共生體,搞“過度”延伸,這樣,由于產品種類繁多,難以達到經濟批然企業的總體規模擴大了,但企業的“組織成本”難以降低,甚至還會有增加的可能。因此,實行生態經營,既要注意發展共生體,又要注意生產專業化。
3.強化生態經營觀念與建立經營機制的關系。
實行生態經營,首先要深刻理解生態經營的內涵,更新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實行生態經營、強化管理的重要意義。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廣泛持久地推行生態經營管理方法,不僅有賴于經營管理者思想觀念的轉變,而且有賴于企業職工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因此,企業應注重建立健全經營機制,利用“機制”驅動和約束企業內部各部門、單位及職工個人的經營行為,使生態經營管理活動成為職工的自覺行動。河南賒店酒廠首創和極力推行的風險管理方法就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企業內部,把企業的經營風險(責任)細化、分解到分廠、車間、班組和個人,通過施加“壓力”使之產生動力和活力。由此,使企業走上嚴格管理、自我約束、積極拼搏、爭創效益的健康發展軌道。
4.進行方法創新與依靠科技進步的關系。
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活力。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和經營方法的不斷創新,無疑是搞活企業、增加效益的重要前提。但是,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及經營方式、方法,必須與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相結合。否則,實施生態經營,達到資本保值增值的目標是難以達到的。眾所周知,我國既是人均資源占有較少的國家,又是資源、能源利用率較低的國家,如萬元工業總產值的消耗,我國是美國的3.6倍,日本的8.8倍。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巨大差距。這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水平低,另一方面是技術裝備水平差。因此,我們在強調管理方法創新的同時,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大技術改造的資金投入,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盡快改變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物資消耗高、產品質量差、經濟效益低的現狀。河南賒店酒廠近幾年在實行生態經營過程中,先后投資5000多萬元用于技術改造和新上項目,使生產能力、原材料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不僅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而且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