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幼兒教學論文
1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幼兒思維的發展為他們學習數學提供了一定的心理邏輯準備。皮亞杰認為,兒童具有邏輯,且兒童的邏輯包含兩個層面,即動作的層面和抽象的層面。這些動作層面的邏輯結構不僅使兒童學習數學具有了良好的心理準備,而且在兒童通過反省抽象而獲得各種邏輯數理知識的同時(皮亞杰稱之為同化過程),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皮亞杰稱之為順應過程),并最終形成抽象層面的邏輯結構。但是,幼兒邏輯思維發展的特點又造成了幼兒在建構抽象數學知識時的困難。本文首先列舉一下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再結合數學語言的特性,然后談談個人的一些認識。
2幼兒邏輯思維發展的特點
2.1從具體到抽象
例如,問一個兩三歲的兒童,“你家里一共有幾個人?”他能列舉出“家里有爸爸、媽媽,還有我”,卻回答不出“一共有3個人”。這說明這時的幼兒還不能從事物的具體特征中擺脫出來,從面抽象出數量特征。
2.2從個別到一般
例如,大班幼兒在學習數的分合時,對于分合式意義的理解是從個別到一般,逐漸達到概括程度的。教師首先讓幼兒分各種不同的東西:2只蘋果、2個玩具……并用分合式記錄下來。這時幼兒對分合式意義的理解還停留于它所代表的那一件事,當老師問這些式子一樣不一樣時,大多數幼兒都回答不一樣。
2.3從不自覺到自覺
例如,小班兒童在將具有相同特征的物體歸類時,往往會出現做的和說的不一致的情況。不少幼兒能根據感官判斷其共同特征并進行歸類,但在語言表達上卻不一致。顯然,幼兒這時的語言表達往往是不隨意的,僅作為動作的伴隨物,而不是思維過程的外化。
2.4從自我中心到社會化
我們曾觀察到一位小班幼兒給圖片歸類,他自己是按照形狀特征分的,當他看到有的幼兒在按照顏色特征分類時,就說別人“是亂七八糟分的”。這時對方也發現兩個人分得不同,對他說:“你是亂七八糟分的。”然后,當我們問幼兒“你是按照什么分的?”時,他們都不能回答。由此可見,幼兒意識不到自己歸類的根據,更無法從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3數學教學語言特性
3.1語言的通俗性
3.2語言的啟發性
3.3語言的科學性
3.4語言的情感性
4對幼兒教師數學教學語言的認識與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在活動中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是教師實現互動的外部體現,因為幼兒還不能接受文字語言信號,教師往往采用有聲言語進行信息的傳播、情況的交流、指令的發布、行為的評價等來指導幼兒,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響幼兒認知學習和思維過程,影響幼兒思考問題、表達思想、判斷和想象等能力的發展,并能促進和提高幼兒與環境中的人和物之間相互作用的質量。所以,對建立在互動基礎上的教師語言表達的研究,對教師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改進教育方式,更好的促進幼兒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下面我從數學活動的導入、過程、評價三個方面闡述教師語言表達對幼兒活動的影響。
4.1導入部分教師的語言表達
導入是引導幼兒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而新穎、別致的導入為數學活動的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導入是一個活動的伊始,幼兒的心理難免準備不充分,注意力還沒有充分集中起來,如何使幼兒參與到教師設置的活動中來,教師的引導必需要講究藝術。案例一:數學活動《超市大整理》導入部分,教師說:“我是哈哈超市的總經理,我進了許多貨品,要怎么整齊地擺放到這些貨柜中,讓顧客很快地拿到他所需要的貨品呢?”聽完教師的問題,幼兒就很快操作起自己手中的材料。但結果出人意料,幼兒只是將貨品一樣一樣整齊地擺放到貨柜上。同樣是數學活動《超市大整理》導入部分,教師變換了一種指導語言,卻使幼兒活動的結果截然不同。案例二:教師:“我是哈哈超市的總經理,我進了許多貨品,都有哪些貨品呢?”幼兒:“西瓜、玩具汽車、書包……”師:“我要請你們將這些貨品擺放到貨柜上,這里有幾個貨柜呢?”幼:“三個。”師:“那這些貨品要怎么分,擺放到這三個貨柜上,讓顧客一進超市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大多數孩子能將貨柜按類擺放到三個貨柜上。在同一個活動中,教師同樣以游戲的形式導入活動,為什么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呢?教師第一次的提問看似開放的問題,其實過于空泛,目的不明確。教師的語言能直接引起幼兒對觀察對象的注意,使他們有選擇地感知觀察對象。第二次,教師是將問題具體化,直接指向觀察的對象,讓每個問題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使幼兒在自己的思考、講述中,自覺地理解了知識,而不用去告訴他們。在導入部分,教師的語言應采取生動性、趣味性,富有啟發性的語言,這樣才能吸引兒童的注意;語義簡明,語句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詞語準確,目的性強,避免將活動最終結果直接告訴幼兒。
4.2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
在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適當的語言提示,可以幫助和啟發幼兒回憶已有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與現時的活動情景結合起來,解決面臨的學習問題,獲得新的學習經驗。因此,教師的語言在活動過程中主要是為了引發幼兒思考,而不是代替幼兒想和做,要體現雙向交流,方可呈現啟而有發,問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圍,從而促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新的發現、新的表現。教師的語言要有開放性,指向性明確,能給幼兒以啟發。如在數學活動《超市大整理》中,幼兒在為貨品分類時,出現了兩種情況,大部分幼兒能將貨品分類擺放到貨柜上,個別幼兒還能將貨品進行二次分類。操作過程中,有個幼兒能將兩個貨柜上的貨品進行二次分類,但有一個貨柜只是分類。于是教師將這位幼兒的操作材料展示給大家看,說:“請你們檢查一下,貨柜上的物品都擺放對了嗎?”大家共同認定都對了,但幼兒并未發現其中的二次分類,于是教師緊接著問:“前面兩個貨柜和后面一個貨柜分得有什么不一樣的嗎?”這時幼兒發現了前兩個貨柜的貨品擺放的方法更方便顧客拿到自己所需的東西。教師說:“你們也試試擺擺看,讓顧客更方便拿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后來大部分幼兒基本上懂得二次分類更方便顧客。通過教師簡單的語言啟發幼兒的分類經驗在原有基礎上有了一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