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村衛生論文
作者:鄧明 劉世清 周曉光 禹珊爽 汪洪昌 金巧玲 李愛妮 單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武漢大學大學生公益協會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數的80%以上。農民的健康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繁榮及農村的發展,關系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而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日常健康行為習慣是影響居民健康素質和水平的重要因素[1]。獲得健康的關鍵首先要有健康的新觀念,因此,在農村普及自我保健知識,提高農民的自身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才能有效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
1農村衛生狀況及存在問題
1•1農民個人衛生習慣差在農村,可以發現農民隨地吐痰、小便,喝生水,不勤換衣服、勤洗澡,很多人喜歡吸煙、酗酒,不明死因的禽畜舍不得掩埋,飯前便后不洗手等各種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為比比皆是。尤其是農村青壯年常年外出打工,老年人勞動強度太大,小孩缺乏應有的照料。有的小孩常常抱著小狗、小貓嬉戲,有的小孩在地上玩夠了就趴在地上睡覺,有的小孩趴在門檻上用手在碗里抓飯吃,這些種種不良生活習慣都是發生各種疾病的根源。
1•2農民居住環境衛生堪憂農民衛生意識淡薄,不注意處理庭院及周圍的環境衛生,導致農村蚊蠅等害蟲滋生嚴重;家禽家畜大多放養,很多動物夜晚還圈在屋內。飲水來源是溪水、溝水或井水,有些井水也是地表水,或家中壓水井距積肥坑或集水坑太近。農田里烈性農藥及化肥的噴施,造成水資源的污染日益嚴重;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村“三廢”污染進一步加劇。
1•3廣大農民對健康防病的認識不足大多數農民重醫輕防,患病后去看醫生,醫生治好病,就認為醫療重要,卻不知怎樣防病。部分農民還有迷信思想,認為有病是鬼神作怪。家境比較貧窮者,往往是小病靠挨,大病靠拖,不到病危不進醫院,使得本該花小錢能治愈的病變成大病去醫治。
1•4農民缺乏定期的健康體檢農田分配到戶,農民外出打工機會增多,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但農民缺乏定期健康體檢,不能及時有效的盡早發現疾病,致使很多慢性病流行,如婦女病流行,惡性腫瘤患病率越來越高[2]。
1•5農民健康生活常識貧乏農村經濟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低,居住分散,信息不靈通。尤其是大山區的農村,交通閉塞,信息不靈,且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科學知識水平低下,有些村民甚至對實施多年的兒童計劃免疫接種都無從所知,對于瘧疾、結核病等傳染病防治知識更是了解甚少,本是國家免費治療的疾病,有的農民因無知而常年臥病在床不曾就醫。
2現代健康意識的內涵
在健康的諸多方面中健康意識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所謂健康意識,主要是指個體參與健康活動的自覺程度,它對調節個體的健康行為具有方向性作用[3]。健康意識與健康概念反映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多重關系。透過涉及人類生命內涵的諸多描述,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人類對自身和健康的認識正在一步步深化。過去認為只要沒有疾病就是健康,實際上是一種錯誤認識,因為人體某些隱性疾病需要通過健康檢查才能發現。大多數人,包括一些醫務工作者、專家、教授和學者對健康的理解,往往定位在生理功能基本正常,沒有明顯的疾病或缺陷,甚至在醫學工具書和醫療保健作品中也局限于此,這就是所謂“消極的健康觀”[4]。醫學對健康影響因素的改變能力是很有限的,讓醫學去解決所有的健康問題是不可能的。社會的實際發展表明,健康問題并沒有因為醫學水平的提高而減少,反而擺在醫學面前的健康問題更多更難。保護和增進健康的主體不應是醫學,個人與社會的責任更大。其中自我保健應占主導地位。
從健康意識的角度來講,“消極的健康觀”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和偏見,是落后于時代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5],這就是所謂“積極的健康觀”,與之相適應,現代社會所提倡的健康意識,是建立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基礎上的,研究的是健康與疾病、心理及社會的關系,是對健康的全新的、本質的認識。現代健康意識的內涵指健康應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降低和消滅影響健康的不利因素,以達到身心平衡和與環境的協調統一。這種富有深刻內涵的全新的健康意識給予我們的啟示在于,個體的健康狀態很多時候不是個人或家庭所能控制的,在個體因素之外,公眾的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更受制于外在的社會環境。如公共醫療衛生保障水平、醫療技術的進步等。理解現代健康意識的內涵,提倡現代健康意識,是完善人們健康狀態的根本,并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觀念和健康行為。每個人的健康,取決于自己,取決于遺傳因素、醫療條件、氣候環境影響等。自我保健,最好的醫生是自己。除了生病要看醫生,其他如防病強體、保持健康就要得全靠自己,就得采取適合自身的養生之道,養生保健的主體是自己,這才是最大的健康意識。人類的健康要求是無限的,而醫學的服務能力卻是有限的,只有自我保健才能不斷地滿足自身的健康需求,才能不斷地的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要提高廣大農民健康的水平,首先要提高農民的健康意識。
3如何提高農民的健康意識
健康意識作為一種社會化的觀念直接影響人類參與健康活動的態度和行為,加強和提高人的健康意識不僅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更有利于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強農民健康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要獲得健康就不能單純依賴醫學的發展,而是要樹立較強的健康意識,降低和消滅各種影響健康的因素,以達到身心平衡及與環境的協調統一。
3•1提高農民健康意識,從個人做起提高農民健康意識,首先應從個人衛生、保健抓起,尤其要從娃娃抓起,重視預防保健,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根本。人的生存離不開衣食住行,做好個人衛生、保健,應從衣食住行開始。如衣服要勤洗、勤曬、勤換;按時進食,喝開水,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等。孩子從小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就會終身受用。
3•2提高農民健康意識,家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健康的基礎。農村中三代同堂占多數,在青壯年外出打工的家庭,老人既要照顧小孩,又要干農活,生活壓力太大;小孩缺乏應有的照顧,對小孩健康成長不利。因此應提倡家庭中留下一主要勞力照顧小孩和老人,或在鄰里建立互幫互助組織。其次,家庭生活環境也要注意改善。居室應與圈養的家禽家畜分置,廁所衛生、飲水來源問題都應妥善解決。老有所養,小有所教,家庭成員才能保持健康,家庭生活才能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