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內涵論文
作者:于海燕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火花,即火柴盒上的帖畫,是火柴的商標,被譽為“民間名片”。據說火花一詞是借用唐代詩人蘇味道《觀燈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而得名。世界上第一枚火花“沃克牌”誕生于1827年,它以摩擦火柴發明人約翰•沃克的頭像為圖案,并以其名命名。火花比郵票早13年面世,其畫面雖小,但內容包羅萬象,除商業功用之外,還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屬于通俗美術范疇。
一、火花藝術傳入中國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上充滿變革與動蕩的年代,是中國社會向現代過渡的轉型期,西方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和世界市場逐步形成,新時代的資產階級文化藝術隨之不斷涌入了沉睡的中國,西方藝術思想在中國也有所傳播。中華民國的成立宣告了兩千年封建文化的結束,也預示著新文化思潮的開始。中國通俗美術正是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肇興于世的。這一時期,各種形式的時事畫報、月份牌、連環畫以及漫畫,伴隨著西方經濟和文化藝術的涌入紛紛登上藝術舞臺,沖擊著在傳統方面最為根深蒂固的中國畫。火花作為通俗美術的重要內容,也是這個時代伴隨資本主義經濟文化而傳入中國的。
北宋初年陶轂著《清異錄》一書中,就有關于民間用染著硫磺的杉條引火的記載,稱之為“引火奴”。明朝時,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也有類似記述,稱為“發燭”或“誶兒”,這就是火柴的雛形。1827年,英國藥劑師約翰•沃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1831年,法國人用黃磷制作火柴使之更為小巧靈便,但含劇毒。1855年,瑞典人德斯托路姆反復研制,改用紅磷代替黃磷,制成了“安全火柴”,為世界普遍采用,沿用至今。晚清文人松江孫玉璋著作《異國瑣錄》和廣東澄海人李鏡儂所撰《說抉》一書中,都分別有關于道光年間火柴輸入情況的記載。而外國火柴輸入我國最早的官方記載,則見于1865年的天津海關報告。
1838年,火柴由歐洲傳入中國,《馬關條約》之后,日本火柴迅速占據大半個中國市場,洋貨的大量傾銷,刺激和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的火柴制造業也在此時起步。一枚枚火花記載著中國民族工業負重奮進的歷史足跡。1880年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我國第一家民族火柴廠據《申報》記載,是1877年誕生于上海大馬路一洞天的上海制造自來火局,該廠使用的商標為“馬牌”,這也是我國第一枚火花。由于該廠曇花一現,此“馬牌”火花為何種圖案,迄今仍是個迷。1879年歸國華僑衛省軒在廣東佛山創建了巧明火柴廠,同年產生了我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火花——“舞龍牌”。
中國火花從產生可按歷史時期分為:古花(1838-1912),民國花(1912年1月至1949年10月),近期花(1949年10月至1976年),新花(1976年至今)。古花和民國花統稱早期花或老花。清末民初的火花屬于早期花。在早期火花中經常看到有“假冒……男盜女娼”的字樣,甚至同時看到幾個廠家仿造的“舞龍牌”,更多的是仿冒日本、瑞典等國的名牌,只是在色調、廠家名稱上作了一點變化。這個時期是中國火花史上的仿造期。
二、火花的藝術內涵
清末民初的火花圖案多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顏色也特別鮮明。圖案設計多以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形式出現,且多是彩色的,以貼近人民生活的戲曲和民間故事為主。這段時期的火花圖案,一方面受國外火柴圖案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古代復制木刻版畫水平達到頂峰,尤其是與月份牌的產生發展有關。月份牌,清道光年間誕生,盛行于民國初期。月份牌的誕生源于外商致力于洋貨傾銷的廣告宣傳。畫面在平涂的基礎上注意了立體效果,人物描寫細膩,讓人耳目為之一新,既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趣味、類似于年畫的形式,又突出民俗內容。火花中的美女圖,也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月份牌中的印刷技術,即先用炭精粉揉擦陰影,再以半透明的水彩暈染,這種畫法主題感強,色彩鮮明,人物形象具有細膩的肌膚感,尤為傳神。只是火花發展到后期,圖案變得有些單調,如眼鏡花只在兩個圈內標有火柴廠名或產地,越發變得商標化。清末民初的火花主要以民俗的生肖,吉祥動、植物和民間故事等貼近民眾的題材為主。但火花中運用的藝術手法與傳統藝術還有所區別。以生肖題材為例,首先,一些火花選擇生肖這個題材是為了貼近民眾便于宣傳,所以色彩上多用民間紅、綠、藍色基調;其次,傳統形式也為火花所借鑒。剪紙分單色和復色的,由于民間剪紙必須使紙條互相連接,沒有斷筆,所以構圖和造型都比較單純;再次,隨著西洋畫的傳入,火花在表現手法方面也借用了西洋畫中透視和明暗關系等寫實技法和繪畫形式;最后,火花在表達情感方面,與民間剪紙相比,剪紙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貫注自己的審美感情,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這種個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區文化傳統的集體性特征,又毫不掩飾作者的精神世界;而火花作為宣傳的標志,大批量復制生產,迎合大眾時尚審美,所以不夾雜個人感情色彩。
火花還是精美的印刷工藝品,從小小的圖片上,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中國傳統的印刷工藝、中國古代復制木刻版畫的制作工藝等無窮的知識。不斷發展中的雕版印刷用在火花的印刷上就更顯中華民族藝術的特色。各個時期的火花印刷制版也是不同的,清末民初火花大部分是木刻制版,后來也用石印法和銅板印刷。火花畫面雖小,但它的設計與印刷卻頗能反映出一個國家和民族工藝美術的發展乃至文明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一枚枚火花還記載著中國民族工業負重奮進的歷史足跡。
三、火花對世俗文化的傳承
清末民初的火花從美術的角度看,具有古樸、簡潔、對稱等特點。而從文化內容看,清末民初的火花則是中國這段特殊時期的見證,它把中國文化的淵源流長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刻體現著這一時期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生肖文化、服飾文化等諸多方面。
1.火花首先折射出的是民俗文化。在中國早期火花中,舞龍火花出現得最多,目前已發現五十余種。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國人獨創的精神文化。舞龍是中國人民在傳統節日里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性。火花中還印一些吉祥圖案、傳統節日、婚禮等,主要反映了國人趨吉的心理。圖案包含吉祥動植物、吉祥神,諸如石榴象征多子等。民間節日,諸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在火花中也都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