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吳洪成 王蒙 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教會大學農業教育的初創時期
教會大學農業教育的重鎮當屬嶺南大學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它們代表了近代高等農業教育的最高水平。嶺南大學是美國傳教士在華南地區開辦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機構。1908年,美國農學碩士高魯普就職于嶺南大學,實地研究中國農務。1912年,高魯甫為嶺南學堂中學三年級學生開設初級農業課程。1918年,嶺南大學開設農科課程,為了便于農科專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在校西辟一農場,實驗中西蔬菜花果的種植,并兼及畜牧、種子改良。此外,又辟學生實習場兩所,設華南植物標本物一所,而桑地、蠶室、雞屋、牛房等亦依次設立。由于教會辦學與歐美現代教育改革聲息相通,活動教學、自我實踐、學校社會化與課程生活性更為鮮明。嶺南大學的教育設計實取活動主義,學生除了遵守規則之外,能自行發起種種事業,并創設農學會[2]164。嶺南大學經過鐘榮光校長四處募捐的努力,于1921年將農科從文理科大學內獨立出來,成立了嶺南農科大學,后改為嶺南大學農學院。嶺南農科大學的辦學宗旨是:促進農科高等教育,培養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改進華南地區乃至中國的農業事業。其管理辦法是:于嶺南董事局之外,另組一嶺南農科董事局,擔負管理及維持之責。嶺南大學農科成功辦學的關鍵在于實施了農場實驗研究與成果推廣。王卓然在《教育一瞥錄》中對該校農科教育實習及教育推廣情況有所記錄:“嶺南大學有農科生近100人。開辟學生農事實習場2所。農事實驗場1所,研究荔枝桔類、中西菜蔬、果子牲畜等項。往各地采集植物標本4 300余類(種)。
新建育蠶室2座,種桑60余畝,以供給蠶業學生百人之用。”[3]5211914年9月,美國教會創辦的私立金陵大學正式成立農科,聘請美國農業科學家和留學美國的中國學者到金陵大學任教,并引入了美國高等農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1924年改組成為四年制農學院。金陵大學在大學程度的辦學層次上開設農科,其辦學規模及影響日漸擴大,翹楚國內農科大學之首,這對中國近代農業高等教育的促進作用是不容置疑的。1933年刊行的《私立金陵大學一覽》對此有所描述:“民國三年,本校教授裴義理先生,因感于農林人才之缺乏,遂開設農科,次年添設林科,至民國五年,合稱農林科,各省資送官費學生來校肄業者甚多,蓋是時國內大學,設有農林科者,僅有本校一處。十年秋,北京教育部派員來校調查,準農科立案,十四年冬,復正式認可,是為外資創設大學在中國政府之最先立案者。”[3]582金陵大學農學院的迅速崛起,除了擁有一流的教師、所需的實驗農場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成功地同中外各機構特別是與政府相關機構的合作,使之在政策和資金上有充分的支持。這一時期,一些教會大學開始創辦農科,設計農科課程,招收農科學生,根據當地經濟結構及農業生產的特點進行農業科技研究,從而拉開了中國農業教育現代化的帷幕。教會大學農業教育的創立,恰是近代中國實業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化階段,其意義不僅在于充實、強化高等專業教育的類型,而且有助于直接推動政府發展現代意義上的農業職業教育和專門技術教育,由此也對中國農業教育的現代化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教會大學農業教育的興盛時期
教會大學初期的辦學目標不外乎兩個方面,即傳播基督教與促成青年得到高等教育,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有三件工作要做:一是培養青年基督徒;二是培養有知識的基督教領袖;三是引導基督教男女青年歸主。但20世紀20年代以來,基督教大學辦學專業性與世俗化逐漸加強,辦學方向趨于服務社會以及探索中國現實存在的問題,可謂走向了另辟蹊徑的征程,又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誠如美國平信徒調查團在《基督教大學的目標與重心的轉移》中所稱:“一般富有思想和開通的領袖,漸漸地縈念到發展一種良好的大學教育上去了。他們所要發展的大學:第一,當使成為研究社會問題的優美工具;第二,當保存原有文化的最優美點;第三,當使之成為西方文化上所能貢獻的最優美點之模范場所;第四,當培養青年男女,使之對于民眾能作有用的服務工作。”[3]147由于培養目標的轉移,在某種程度上確立了教會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伴隨著基督教中國化進程的加快,教會大學的各個學科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學科體系趨于完善,教師與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農業教育作為教會學校的科系,也同時得到了快速發展。如金陵大學農業教育除有農林本科相關科系外,并設有農林及災荒研究系、農業速成科、鄉村師范科、暑期學校、函授學校,在鼓樓左、太平門外有占地400余畝的農場以及其他未建筑之校地,一律作為農林實驗場之用。農林實驗室設備齊全,為了促進農林水利事業發展,并推動學院農林本科改良麥種、棉種、蠶子的研究及試驗,該校加強辦學國際化,并注重科技下鄉,使科技用于生產實踐。據文獻記載:“美國紐約省立康奈耳大學與本校農林科,定于五年或十年之內,每年派專門教授一人到本校教習植物接種法。以期養成此項專門技能的學生,將來分赴國內各地實地推行。本校深信植物接種法為中國今日改良農業之需。羅福教授等于此項學術研究有素,且為實驗場之專家,將來必能以研究結果,貢獻于今日之農業。此舉非特促進本校植物接種系之增設,并可永久鞏固中美學者之感情也。”[4]
墨妮在《金陵大學建校100周年紀念冊》中刊文《記金陵大學農學院創辦人裴義理》,對該校農科創設背景、教學原則及影響作用作了介紹,這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對教會大學農科教育相關問題的認識。1910年,裴義理先生受金陵大學之聘,擔任數學教授。1911年,裴義理先生承辦我國北部以工代賑工作,常在農村和災民相處,看到我國農民生活實在貧困,認為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必須先從改良農林事業著手。1914年,金陵大學適應社會對農業技術及專業人才的需要,由裴義理先生一手創辦農科,采用半工半讀制度來培養實用人才。第二年春,添設林科,以造就林業專業人才。當時國內大學設有農林科的只有金陵大學。因此,魯、皖、滇、贛四省均送官費生到金陵大學,讀農科、林科的日益增多。1916年,農、林兩科合并為農林科。創辦金陵大學農林科時規定了兩條原則。一是注重實際教材,學以致用。如開墾地、栽樹、播種、耘草、收獲等工作,都由學生親自操作。裴義理先生認為,要把書本上學來的理論,在實際中體驗,才能求得真知,只有這樣,學與做才不至于陷入空虛,才能與國計民生發生直接利益。雖然當時風氣未開,未能完全實行,但裴義理先生依然主張知行合一,變更當時風尚,可見獨具慧眼。二是提倡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農林科初創時期,僅有經費5 000元,教員二三人,學生十幾名,然因方針正確,辦法合適,主持人有計劃、有毅力,所以,奠定了金陵大學農學院永久的基礎,能逐年擴大起來。從辦學到抗戰開始,大學本部、農業專修科以及各科訓練班,其畢業生達1200余人,占全國高等農業學校畢業生的1/3,而從事農業教育及農業改良工作的占總數的95%。沒有一個學生畢業后失業,且供不應求[2]594-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