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的教學方法缺乏真實的、學生感興趣的外貿磋商環境和外貿項目,學生的實操訓練仍停留在簡單的手工制作水平上,缺少體驗實際進出口業務操作過程的機會,造成學生實踐技能差,直接影響了他們在外貿行業的就業機會。
2.缺乏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訓室的建設尚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多數高職院校還沒有建立專門的國際貿易實訓室來滿足學生實訓實習的需要。這不符合高職院校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很多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頂崗實習及畢業實習是靠老師或學生家長的個人關系來完成的,學校不重視與企業的合作。另外,一般的外貿公司所能接納的實習學生的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實習要求,使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參加頂崗實習的機會。
3.缺乏具有外貿企業工作經歷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師的結構比較單一,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這一比例高達75%,有實際外貿企業工作經歷的并不多,教師的進出口業務操作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另外,多數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由于教師數量少、教學負擔過重而造成教師無暇進行頂崗實習,使青年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偏弱。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國際貿易教師隊伍中實踐技能強的雙師型教師占的比例不足15%,多數教師的外貿實踐技能不強,導致高職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則難以得到有效的落實。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建設,仍將是今后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4.缺乏對外貿操作技能的考核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考核內容局限于教材中國際貿易理論和知識的考核,缺乏對進出口操作技能的考核。這樣的考試僅僅是對學生國際貿易知識點的考核,應用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仍得不到驗證。考核形式上,大部分學校采取“期末成績+平時成績”的考核形式。期末考試成績是總評成績的主要組成因素,而期末考試往往是書面閉卷形式,這不利于學生對外貿業務實際操作能力的掌握,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
二、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
1.以服務區域經濟,培養高端技能型國際貿易人才為目標
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將進入區域內的外貿行業工作。根據對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跟蹤調查分析,外貿企業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需求量較大的崗位,多為外貿業務員、外貿跟單員、外貿單證員等。外貿企業對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掌握外貿操作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國際貿易畢業生相當歡迎。為了滿足市場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堅持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使培養的學生畢業時能夠系統掌握進出口操作技能,適應外貿企業的崗位能力要求,成為具有較強職業實踐能力的優秀國際貿易人才。
2.基于外貿類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進行課程體系建設
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應根據外貿業務員、外貿單證員、外貿跟單員等崗位職業能力標準,在與行業企業專家合作、研討的基礎上,以進出口工作任務為主線,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重組,形成一套以外貿類就業崗位職業能力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根據外貿類崗位群的特點,整個課程體系可設計為社會適應能力模塊、行業通用能力模塊、專業核心能力模塊、崗位專用能力模塊,使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要求一致,盡早讓學生進入工作實踐,并在工作實踐的基礎上構建理論知識。另外,還要建立雙語課程,課堂上實施以學生為主的英語交流。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是進入外貿公司,從事進出口工作,工作時大多需要用英語來和客戶交流以及處理相關業務,因此對專業英語的要求較高。為此,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應把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應積極開展雙語教學,探索一種既提高學生專業操作技能、又強化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的有效途徑。
3.探索靈活多樣的行動導向型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完成若干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從做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從做中培養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等。情境模擬法即提供一個仿真的國際商業環境,針對進出口業務中函電的草擬、商品價格的核算、交易條件的磋商、買賣合同的簽訂、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檢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等業務進行專項訓練。通過大量的模擬操作練習,學生能夠掌握進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操作技能。項目教學法即采取一個仿真的工作項目引出教學內容,然后給學生布置可操作的任務,采用“任務下達、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評價”四個步驟,將課堂、教室、企業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專業知識,在實踐中提高專業技能。另外,教學中還要充分運用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展開教學,融“教、學、做”為一體,實現學生課堂學習與企業實際工作的一致性。
4.大力推進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要以進出口業務流程為依據,建設國際貿易實訓室。首先,實訓室內應安裝相應的外貿教學軟件,并配有電腦、桌椅等教學設備,營造逼真的企業環境進行模擬教學,使學生能夠完成進出口業務的基本操作。其次,校內還應建設生產性實訓室,實現“校中廠”,使學生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室內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此外,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應建有校外實習基地,并與外貿企業簽定合作協議,重點開展以下方面的合作:一是通過“工學交替”和“頂崗實習”型的教學模式,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二是選派專任教師到企業一線進行實踐鍛煉,提升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三是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方案的制訂等方面征求企業專家的意見,使人才培養規格更加符合企業的標準。
5.建立具有雙師素質、實踐技能較強的專業教學團隊
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為了實現高端技能型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目標,應鼓勵教師考取外貿類職業資格證書,取得雙師資格。可安排已具有雙師資格的教師幫助普通教師,利用實習、實訓等操作機會進行傳、幫、帶。此外,定期派專任教師到外貿相關企業實習,提高教師的外貿操作技能;沒有外貿企業一線工作經驗的在職青年教師,要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與方案,安排他們到外貿公司進行頂崗實習,要求他們和企業的外貿業務員一道,直接參與進出口業務,在生產一線提高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還應聘請外貿企業一線工作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部分為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工作,爭取打造一支由一名專業帶頭人為引領、以具有雙師素質的專任教師為主、以外貿企業工作人員為兼職教師的優秀國際貿易專業教學團隊。
6.重視對進出口操作能力的考核
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考核應堅持以進出口操作技能為考核重點、以崗位職業能力為考核主線的原則,摒棄那種只考查學生背書能力的考核方式。采取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應分布在每一個學習性工作任務中,評價的內容包括任務完成情況、主動學習能力、工作態度、團隊合作能力等。評價應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學習結束后的考核應是綜合性工作任務考核,這種考核要參照外貿企業對于員工的考核評價機制,由教師和外貿一線工作人員共同擬訂考核方案,重視對學生進出口操作技能的考核,最后由企業專家和專任教師共同進行綜合評價。
作者:鄭軍銳 李慧 單位: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國際貿易系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