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中等教育
職業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實業教育思想、實利主義教育思想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張之洞曾強調:“國民生計,莫要于農、工、商實業;興辦實業學堂,有百益而無一弊,最宜注重。《癸卯學制》中的《學務綱要》指出:“實業學堂,意在使全國人民具有各種謀生之才智技藝,以為富民富國之本。《實業學堂通則》規定:“實業學堂所以振興農工商各項實業,為富國裕民之本計。”如今職業教育跨越百年歷史邁向二十一世紀,就是要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把國家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此,我們的未來任重而道遠。作為一所縣級中等職業學校,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和經濟的挑戰我們在困難中起步,在困難中逐漸發展。面對社會的不理解、自身辦學條件差的不利因素,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斷探索辦學新路。我校仍把目標定位在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升學有希望的目標上,立足于培養學生具有愛國、樂業、敬業、創業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知識與綜合職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使學生畢業后能就業、能創業,也能升學,以多元的培養目標替代計劃體制下的培養目標。盡管這樣,學校的發展仍然面臨著重重困難,比如,生源的穩定情況、師資隊伍的建設、實訓設備、就業的壓力、學生學習的態度等等,正確認識分析和面對當前農村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形勢,是農村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的現實和及于破解的難題。
一、把握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契機,做好職業中專的招生宣傳工作
1、高職院校應全面面向中職單獨招生。現如今,應試教育在我國仍然根深蒂固,由于大學擴招,普高擴招,使原本有些初中畢業生學習成績很一般的學生,挖空心思考普高,仍然擠在普高升學這一根“獨木橋”上。如果改革高等院校招生體制,各高校的高職院只面對中職招對口專業的學生,這樣既保證中職生源,也提高了中職生整體質量。并且與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觀點不相悖,首先,中職生在校期間首先是“成人”教育,然后才是“成才”教育,按專業對口升入高職繼續深造學習,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就業。其次,沒升學的隨時就業。其三,升學考試應以技能、專業綜合知識累計計分,避免考過多的理論知識,使之有別于普通高考,從而擴大了中職辦學規模。2、實行普高二后或高三后分流到中職一年才能報考對口高職院校不同層次學歷。
3、將向中職學校輸送新生,完成在本地區中職招生任務納入對各初中學校的考核內容,或將升入重點高中指標到校學生與向中職輸送學生進行捆綁。
4、國家嚴格落實就業準入制度,持證上崗,地方政府加強監管,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有關規定,調動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通過以上種種措施,勢必會造成高中階段普教與職教二分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保障高中階段的教育均衡與公平。
二、提高教師政治、業務素質,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學校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包括學歷培訓,教材、教改、教研培訓,雙師型教師的培訓等。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和學校辦學的成敗。教師一定要有帶動學生致富的本領,學校的技術能量應大于社會的各個職能部門,因此學校必須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關鍵工作來對待,搞好內培外引。堅持“以德為首,學歷牽動
2、構建健康的活動氛圍。在組織各種類型的活動中,要了解“90后”大學生大多求知欲旺盛,懷疑心和好奇心較重,但是缺乏引導,缺乏正確的活動、學習方法。落后的活動主題、活動組織方式卻阻滯了他們的自身發展。因此,要激勵同學們參加活動表現出的積極性、奮斗力、團結心等向上向善的心理。在活動實施前,要有針對性的根據學生能力分配工作,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構建和諧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在參加活動時,較為樂意地為大家服務、為集體爭光。
3、建設完善網絡素質教育活動陣地。“90后”高職高專大學生了解社會主流的思想意識,更多地是通過網絡等多媒體手段。同時,網絡化的素質教育理念應該實現教育培養與管理“時間上不斷線”。要時刻注意新穎、豐富、有特色,并隨時更新,避免內容的空洞、說教,增強網站吸引力。對于二級管理的系部而言,在組織活動時,大學生也樂于在網上和教師進行交流,可以無拘無束的暢所欲言。網絡活動也是一種新穎的活動形式,更容易獲得學生的關注,提高學生對于參加素質教育活動的自信心。
培養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沖破舊的應試教育制度的需要。積極參與素質教育活動,不僅培養集體歸屬感,更能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因此,我們的素質教育活動要始終堅持人本化的理念,既重視90后大學生的共同點,也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有利于培養一個合格的90后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