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主題活動為主的課程內容符合幼兒的生活實際,關注的是幼兒的興趣、自主、需要、創造,突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新思想。而2014年《浙江省等級幼兒園評定標準》,對幼兒的自由游戲活動時間有了明確的規定,非常強調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幼兒自主支配,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如何讓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相輔相成,成了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主題活動;區域活動;幼兒;整合;核心期刊論文發表
2014年,浙江省下發了最新的《浙江省等級幼兒園評定標準》,對幼兒的自由游戲活動時間有了明確的規定:“一天中幼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由游戲活動。至少有一次機會可以連續進行45分鐘以上的自由游戲,同時提供多種選擇。”省一級的標準中對“充足的時間”要求為“小班120分鐘以上,中班100分鐘以上,大班90分鐘以上。“自由游戲活動”是指幼兒主導的游戲活動,幼兒可自主選擇游戲活動的空間、材料和同伴,自主發展游戲活動的情節和內容。自主游戲活動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戶外進行。而規則性游戲、教師主導的集體游戲、集體教學中的游戲均不屬于自由游戲活動的范圍。如此一來,如何把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有效整合,成了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
根據教研室張博老師制訂的作息時間表和周計劃表,結合我園的現狀,我們進行了嘗試。
一、區域環境生活化
《指南》中指出:小班幼兒的行為易受情緒的支配,對老師和成人還很依戀。因此,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是幼兒所需要的。每周除了五個集體教學活動,其他的主題活動內容都將融合在日常生活環節和區域活動之中。如在“我愛我家”的主題活動中,我向家長收集了大量的廢舊物品以及孩子小時侯穿過的服裝等,讓孩子用稚嫩的小手裝點可愛的“我的家”的世界,把幼兒的全家福用蘑菇房子做襯底貼在娃娃家的墻上,教室內外到處張貼和懸掛著孩子的作品。在區域劃分時,創設了娃娃家:飲水機、小柜子、小床、小冰箱、小桌子等各種熟悉的小型家具為孩子營造了一個舒適、隨意的氛圍,讓孩子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孩子們完全融入到熟悉的、真實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到廚房燒飯,到桌前吃飯,帶娃娃看病等,在呈現生活經驗的同時又獲得新的經驗。因為活動的區域是開放的、自由的,所以幼兒的行為不受限制,充分自主。而以往的娃娃家區域分割很呆板,孩子只是在家里抱抱娃娃、親親娃娃。在現在開放的空間里,孩子們會用車推著娃娃四處走,有的一邊搖著娃娃睡的小床,還有的抱著娃娃去超市購物等,在這樣的情景中孩子們更加自由,更加自主,既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又體驗了做爸爸媽媽的情感。
二、區域活動主題化
在滿足幼兒情感需求的基礎上,在實施以主題活動為主的區域活動時,我打破了區域中存在的分科界限,建立各個區域間的相互聯系,使孩子在區域活動中獲得全面的發展。例如:在主題活動“小魚游游”中,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結合主題,開設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我在“做做玩玩”區域里利用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各樣的魚兒,制作了很多魚,訂上了五顏六色的紐扣,讓幼兒給魚兒扣上魚鱗,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對本主題進行了復習鞏固。 “穿衣服”就是給魚兒涂上漂亮的顏色;“魚兒游游”是讓孩子自主地選擇材料,利用撕貼、團紙貼、涂色等方法裝飾小魚;“找朋友”讓孩子們再找相同的魚兒時還能認識數字,并能排序……這些環境的創設,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們獲得了有關魚兒的知識經驗,從而也推動了主題的深入。
三、區域內容探究化
3—4歲的孩子對外界周圍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幼兒是在動作中發展思維的,因此要為幼兒提供數量充足的、滿足多種感知需要的材料,具有多功能、多元性和整合性。作為教師要為孩子提供有序、溫馨的環境,供他們自主選擇,鼓勵探索,滿足好奇心。如在每一個角色區投放相應的角色卡,既能讓幼兒對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有一個較明確的認識,又能夠很好的控制區域內的人數。又如在學習區里,我把主題、區域與各科整合,在這些區域設置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圖形,幼兒既能練習配對,又能認識數字。培養孩子一些行為習慣的養成及對數字的復習鞏固。
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的整合已有了一定的成效,既能有效開展主題教學活動的內容,又能保證幼兒自主活動的時間。區域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在開發幼兒智能、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等方面所發揮出獨特功能和作用。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育部,2012年10月
[2]《浙江省幼兒園等級評定標準》,浙江省教育評估院,2014年5月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