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養成教育?目前普遍的觀點是: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而所謂培養,心理學上認為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從而達到其最終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習慣。筆者從教育教學的實踐來看,養成教育應該包括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兩方面。
那么,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是什么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云曉說:“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以導致事業的成敗,最根本的教育就是養成教育。”而且習慣決定人的命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還有這樣一篇報道:1987年1月,75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聚會于巴黎,有人問其中一位獲獎者:“你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你認為最主要的東西?”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在幼兒園。”“在幼兒園你學到了什么呢?”學者又回答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學者的這番話,“從根本上說”學的是什么呢?是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做人。學者的回答說出了最普遍而又最具有教育意義的道理——養成教育至關重要。
孔子也曾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就是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說就變成你的天性了。蘇教版教材就有老夫子高瞻遠矚的眼光。在小語1—6年級的12冊教材中,每冊都在開篇部分特設“專項”專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一年級小學生的坐姿、握筆方式、讀寫姿勢開始;到六年級學生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實踐中運用語文”,做到了連續性、持久性,促進了長效發展;體現了長期性、整體性,考慮了階段特點;堅持以人為本,立足于學生的終生發展。
為了您能更直觀地了解每冊教材對養成教育的精心設計和獨到安排,筆者列表作如下統計:
蘇教版小語1--12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
|||
教材 |
內容 |
分析 |
評價 |
第一冊 |
1、保持正確的讀書姿勢 2、愛惜學習用品 |
側重于習慣的養成 |
正確的姿勢利于專心學習,利于健康。“愛物”習慣從愛惜學習用具開始。 |
第二冊 |
1、樂于傾聽 2、勇于發言 3、認真寫鉛筆字 |
既是學法又是習慣的養成 |
“聽、說、讀、寫”一次性就講到了三個方面。 |
第三冊 |
1、勤于朗讀背誦 2、樂于課外閱讀 |
習慣和學法交融 |
誦讀是學好語文的成功之路,課外閱讀則為其插上理想的翅膀。 |
第四冊 |
1、勤查字典 2、主動識字 |
都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
字典是不說話而又忠實的老師。 |
第五冊 |
1、認真寫鋼筆字 2、認真寫毛筆字 |
認真寫字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
字是一個人的“門面”,也是語文素養的構成因素之一。 |
第六冊 |
1、自主預習復習 2、認真完成作業 |
1、是學法也含習慣。2、側重習慣養成。 |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 |
第七冊 |
1、讀書有選擇 2、讀書做記號 |
1、側重學法 2、既是習慣又是學法。 |
學會選擇,學會讀書,才能事半功倍。 |
第八冊 |
1、堅持寫日記 2、愛護圖書 |
1、學法和習慣的結合 2、習慣的養成 |
語文的學習就是理解和運用,日記是兩者很好的體現。 |
第九冊 |
1、讀書做筆記 2、隨時使用工具書 |
學法和習慣的充分結合 |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進貨”,寫作時“出售”。 |
第十冊 |
1、自主修改作文 2、多種渠道學語文 |
習慣和學法的有益結合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第十一冊 |
1、不懂就問 2、勤于搜集資料 |
學法和習慣的融合 |
學會問,學會汲取,學會積累,厚積才薄發。 |
第十二冊 |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在實踐中運用語文 |
學法和習慣的最高境界 |
會讀書,會讀生活這本書,再用到生活中去。什么境界呢? |
總體評價 |
從第一冊到十二冊充分體現了小學生年齡的特征,認知的水平,生活的現狀,由對學法和習慣的單一要求,逐漸到學法和習慣的彼此側重,最后到養成教育兩個方面的不分彼此,相互交融。 |
更為匠心的是編者把養成教育有機地融合在課文內容當中,一改專項的圖示教育,或是用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來啟發,如《懷素寫字》(小語第一冊第12課),《學棋》(第四冊13課)。或用曲折感人的事例來鞭策,如《說勤奮》(第七冊16課),《好學的爸爸》(第二冊13課)。或用淺顯的理論開門見山的引導,如《讀書要有選擇》(第十二冊11課),《讀書模放路虎》(第九冊11課),《精讀與略讀》(第十冊13課)。或是聯系生活潛移默化,如《學會查“無字詞典”》(第五冊2課),《蘋果里的五角星》(第八冊5課),《學會合作》(第十二冊11課)。或用大自然的神奇感染激發,如《石頭書》(第五冊17課),《大自然的文字》(第十一冊24課)……真正做到了天衣無縫、鬼斧神工,而又“潤物無聲”。
說到這里您可能會問:既然編者把養成教育如此完美地滲透到教材中,又該如何去落實呢?在實際教學中,本人從以下幾方面去實踐:
一、增強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筆者認為,小學六年加上初中三年是養成教育培養的關鍵時期,也是決定一個人今后一生成敗的關鍵時期。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認識到養成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并且長期關注,課堂引路,課文滲透,身體力行,家校配合,好習慣就能養成。然而,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經過反復訓練,而且是長期的反復訓練。有人做過實驗,一個好習慣至少要重復21次才有可能形成。這就需要我們清醒的意識到培養良好習慣的持久性,必須放眼未來,小處著手,從起始年級開始,從點滴抓起,讓良好的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品質,伴其一生。我曾在全校班主任工作會議上強調:抓學習習慣從坐姿和寫字開始,抓養成教育從“入廁”開始!(我總認為:“入廁”習慣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標簽”。一個廁所是一座城市文明與否的“窗口”。我曾幾次去江浙一帶旅游,那里的廁所真的可以用“雅”和“凈”來形容。在那里你才能讀懂“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真正含義!一個連廁所到如此用心的地方,能不繁榮嗎?)試想一個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字又寫得東倒西歪的學生,你能相信他是好學生嗎?
二、書本導向,身體力行,有機滲透
教材當中關于養成教育的專項訓練,和課文的有機滲透已經明了,我們要做的就是以書本為依托,不斷強化學生對其認識的深度。從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傳授、掌握,到反復糾正,課堂關注與提醒,直至內化為性格、意識和思想,形成自覺。“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還要授之以“網”(筆者注:捕魚的工具),授之以“食”(烹飪的方法)。讓學生從中受益,享受快樂,受用終生。例如,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除了上課時要求,讓學生了解相關利害也很重要。據資料顯示:小學生中65%左右的人脊椎變形,如果長期發展危害可想而知。當學生明白讀寫姿勢不光關乎學習,還緊密健康,不引起重視不行啊!這種內驅力“迫使”學生自覺養成習慣。
當然,身體力行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也極為重要。如果一個教師自己亂扔紙屑,隨地吐痰,你再去要求學生不做這些,效果就大打折扣。反之,為人師表、嚴于律己、身正為范,言行一致,那么你給學生輸送的就是“正能量”。就像李克強總理在“兩會”答中外記者時所說:“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亦如《爭論的故事》一文所表達的:光爭論不休,不去行動,就會錯失良機。為師者應該先做起來,而且為表率的做起來,大家就會奉你為榜樣,向你看齊,一起行動,才會成功。
三、課內規范,課外引領,家校配合
中外教育家都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課標》(2011版)也強調“(小學)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在“識字與寫字”、“閱讀教學”、“寫作”評價、“口語交際”評價等方面均增加了落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要求。因此,在每個學段,每個教學環節教師都要繃緊養成教育這根弦,用制度來規范,用激勵來深化,用訓練來強化,用活動來鞏固。最終達到“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語)的目的。在具體實踐中特別對那些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學生,不但要通過愛的甘泉入腦入心的澆灌,通過榜樣、示范的力量去感召,通過合作去幫扶,還應運用激勵去點燃他們奮進的火花,讓他們感受到進步與成功帶來的喜悅,久而久之自覺地摘掉“后進”的帽子。那么,全班的“春天”還會遠嗎?
誠然,現實生活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很多學生往往存在校內和校外,說和做不一致的現象,校內是好學生、乖孩子,而在家是“小皇帝”,這是兩元人格的現實糾結,發展下去就會形成雙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惡習。如此必然會影響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們班就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不做作業,整天看電視,晚上不按時睡覺,學習用品到處扔,吃飯挑食……我很無奈,但如果放任,我們在校內強化的養成教育,用的是“加法”,在家里成了“減法”,發展下去收效甚微!怪不得葉老說:“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故此,尋求家長的配合至關重要,讓家庭和我們一起做養成教育的“加法”,最起碼不能做“減法”。于是我找家長談心,使他們明白:一個人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會長遠地起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希望家長能配合老師,共同將孩子培養成人……
總之,“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是教給少年兒童終身受益的東西,它與素質教育密切相關 (著名教育家關鴻羽語)。”那就讓我們攜手為孩子們“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吧!(文章來源:樹人論文發表網,職稱論文發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