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通過史料分析可以看出,代田法的耕作范圍主要集中在河套地區以及漢武帝通過對匈奴的征伐獲得的河西走廊和關中平原地區,這是必須要交代的,因為研究一個農業生產方式我們要做到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才能夠科學準確地分析出來,從而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在西漢時期,上述這一地區是典型的蔬蔌草地生態系統,在西漢時期這里的生態環境保護的非常好,但是現在大部分已經是一望無際的沙漠。而代田法的操作正是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下進行的,耕作開始的時侯農民將大片的蔬蔌草地按嚴格的尺寸開墾成溝壟,當然這種溝壟的開墾是很有技術含量的,除了溝壟尺寸的要求以外,操作方法也很嚴格。具體的是將土地上規劃開墾為溝的區域面上的草皮連根帶土翻起,然后將翻起的草皮草根底部向上,并將所有翻起的草皮都這樣平鋪在壟的區域上。這種將草皮翻上來的開地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下一部分的解析過程中,如果缺少這一環節代田法就不能稱為生態農業。
此外在開溝壟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溝壟的走向,因為溝壟的走向也是要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聯系的。所以說代田法中的任何一個操作環節都是事先預定好的,如果對其加以修改或者缺失某個環節,就不能夠達到代田法想要的理想生產效果。代田法耕作的地區是我國西北部內陸干旱地區,這里常年盛行的風向主要是西北風,西北風強勁而有力,而東南季風對其影響較小,所以在代田法的開墾中是要把溝壟的方向定為南北方向。一個目的是為了防止風沙在耕作的整個過程中影響作物的發育,因為壟也是朝南北的可以起到阻擋的作用曰還有一個目的是借助風的力量起到截留草種和細小塵埃的作用,草種有利于耕作后草皮的恢復,細小塵埃可以省去用土蓋種這一個環節。
在代田法的記載中,有一句是“而播種于?中”,一般的農業生產中播種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有的時候播種的成敗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結果的好壞。為什么代田法操作要領中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就給帶過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其實是代田法利用了生態力量的原因,或者可以說是借助了自然之力來參與了播種這一環節的活動。在西漢時期,北方主要耕作物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小米,在五谷中我們將其稱之為粟。根據粟的生長環境我們可以知道粟是一種旱地作物,旱地植物有一個特點是越干旱地區的植物種子顆粒越小,包括內陸草原地區的草種子也是非常小的。在關于播種這一環節的介紹時,只說到將種子撒到?中,但是沒有提到對種子蓋土栽種。原因在于利用了西北風的力量,因為播種的時候正值開春時節,正是西北風風力強勁的時候,大風揚沙會帶來很多細小的塵埃顆粒,這些夾帶大量細小顆粒的風在壟的攔截下會降低風速,而且會隨著風速的減慢而使沙子留在?中,那么細小的顆粒沙子就會均勻的鋪在剛播撒下的種子上。同時這些細小顆粒還可以減少土層的水分蒸發,因為越細的沙子堆積在一起密度越大,覆蓋在地表上的土層間隙較小所以更容易截留水分。因此下層地表蒸發出來的水分能夠滿足種子生長的需要,此外在西北風帶來的這些顆粒中,不僅是細小沙子,里面還夾雜著很多的腐殖質,這更加有利于種子的成長發育,真可謂是一舉三得。通過利用風力,既完成了播種,同時又起到保持水分和獲得養分的效果,不得不讓人驚嘆古人的智慧。
在整個耕作的過程中,代田法并沒有關于除草這一環節的記載。只是說到“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其土以附根苗”,這是因為在開墾的時候已經將翻起的草墊子根部向上,而且用翻起的草皮壓住了原來沒有被翻而作為壟的那部分。這樣一來翻起的草是不會沿著根向上長的,因為他們的根部根本吸收不到水分而且根部還是暴露在外面。而被蓋住的那部分草皮也不能正常的生長,因為他們被草皮和厚土所掩蓋,這樣以來草苗就無法呼吸,所以也不會長出草來,所以壟上的草構不成威脅。同時西北風會帶來大量的草種,這些草種會不會對種苗的生長構成威脅?完全不用擔心,聰敏的古人已經想到了如何去解決,因為隨風而來的草種大多是較小的顆粒,質量一定很輕的,不然也不會隨風而動,當這些草種落在長苗后的土地上以后它們也會發芽成長,但是因為有培土這一環節,即使剛剛長出來的嫩芽,也會被土蓋住,這樣就會用土蒙壓住剛發芽的草使其缺氧而死,很自然的就解決了除草的問題。其實培土還有另外的作用,因為代田法沒有強調對種子或種苗澆水,我們知道在十分干旱的地區不澆水植物可能是要枯死的。剛才在交代播種的時候,已經提到了保持水分這一環節。在不斷的培土過程中,也起到了保持水分的作用,因為培的土都在根部,能夠更好的聚集水分減少蒸發,滿足植物生長的水分需求,也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措施。
此外代田法不提施肥這一環節,一是因為播種的時候風沙會帶來腐殖質,還有就是因為本身被開墾的草地中富含著磷鉀物質成分,那些用土培后腐爛的草苗也會在土里因為溫度的升高而產生降解,這些肥料正好可以被根苗吸收,都是天然的有機肥。當我們把翻起來的草皮與原先的草皮相壓在一起之后,隨著氣溫的升高,腐爛的草葉會發生降解,從而形成天然的肥料,留在土地的表面之上,保持了土地的肥力,當有雨水沖刷的時候這些降解的腐殖質就會流到溝里被苗的根部吸收。代田法并不是不施肥,而是巧妙的利用了自然植物的特性和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抓住了生態環境的特點,將其綜合利用而達到施肥的效果。
代田法中還不曾提到松土這一過程,因為農業的耕作過程中一般都有松土的,這樣有利于作物的根須吸收更多的養分,從而生長旺盛。但是并不能以偏概全,農業的生產活動必須考慮到當時當地的生態系統,代田法耕作區域是內陸干旱的生態草原環境,本來土質就比較疏松,加之經過翻動,會使土質更加疏松,非常有利于植物的根部生長,而且有利于根部的呼吸,故植物能夠使根部在較深的土中發展,從而在多風的西北地區能夠抵住風力的襲擊,以至于不會被連根拔出。此外在作物的生長季節也是不會發生因雨水的浸泡而導致土地板結的,在一月到六月該地區基本是旱季,而且雨水少的可憐,偶爾小雨也不會造成土地的板結,因為達到土地的板結需要大水浸泡后才會形成,所以在作物的生長時期是不用給作物松土的,等到植物長成大株以后,到夏季降雨來臨,即使再土壤板結,也不會對作物生長構成影響,因為經過春夏的生長,作物的根部已經生長的相當發達,能夠自由的在土壤中獲得養分和水分了。
等到夏季到來的時候,關于代田法的操作要領是這樣要求的“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輿旱”這是說,到了夏天來臨的時候,也就是株苗已經長的很高大的時候,借助人力將隴溝填平,這樣就能夠抵擋住強風與干旱了。實際上這背后還隱藏了很多生態環節沒有揭示出來,為何要將隴上的土填到溝里將溝壟變成一平呢,這正是為了保持地力不破壞生態而進行的一個恢復工作,我們知道隴上的是我們最先翻起來的草皮,這個時候將草皮翻過來填到溝里從而把株苗的根部圍住。因為雨季馬上就要到來了,將溝填平了以后,那些填在溝里的都是草皮和草餅會起到保持水土,保護根苗的作用,這樣就不會因為大暴雨的到來而將地表的土沖走,當雨水聚集在平坦的地面上由于草皮的保護作用和對水流速度的阻礙,水只會緩緩的流走,不會破壞水土的表層,因為已經將整個耕作面積都鋪上了草坪,很好的保持了水土,保護了株苗的生長,保證其能夠經歷雨水的洗滌直到迎來秋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