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大學生入校前價值觀形成的不利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環境,家庭成員是其最重要的學習模仿和交往對象,家庭環境和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價值觀形成具有直接影響,特別是長期監護孩子成長的家長,其自身價值觀念、氣質性格、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工作性質、社會交往等都會對子女的價值觀形成產生明顯或潛在的影響。目前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影響因素分為家庭殘缺、家庭教育空缺和家庭教育失當三類。其一,家庭本身殘缺。我國是離婚高發國家,殘缺家庭數量龐大。離異家庭通常是以父母一方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其生活質量無論經濟和精神上都受到較大影響,有些離異夫妻雙方都不愿意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留給一方的父母撫養,對孩子的成長不良影響更大。此外,家庭殘缺還包括未婚單親、有婚姻但事實上單親撫養、矛盾沖突較大的重組家庭等,對子女價值觀的形成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其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主要指健全家庭不能正常教育子女。生活能力較弱的雙獨年輕父母,因不會教育子女而疏于家庭教育;父母工作壓力過大,外出務工與子女異地生活,或職場競爭所至,與子女相處機會有限形成空間、時間距離,致使家庭教育缺失;祖父母年紀較輕,精力旺盛,特別是在4:2:1或2:2:1的家庭結構中,祖父母越俎代庖,隔代撫養,阻撓、干預年輕父母對其子女進行教育,使年輕父母被動棄權。以上三種情況均占有相當的比例。其三,家庭教育失當。家庭教育失當既有教育觀念上的失當,也有教育行為上的失當。對子女過分溺愛,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并把自己的孩奴意識強加于學校和老師,過分干預學校教育;偏重智力發育和知識教育,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忽視品德培養;以教育經費的投入替代教育精力的投入,把家庭教育責任通過金錢轉嫁給學校或老師,最終家庭教育流失;父母言教與身教脫節,即使對子女有正確的價值引導,但由于自身身教的表帥作用不足,甚至與言教相反,對孩子的價值觀形成起到反作用;父母自身價值觀存在問題,言傳身教給子女,導致子女形成不良的價值觀念。這些情況在中小學較為普遍。
(二)基礎教育因素
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中小學,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在學生的行為、品質和觀念上反映出明顯的差異。目前中小學對學生價值觀形成影響較大的主要問題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教育應試化,使教學和考試因果倒置,手段和目的錯位。應試教育不僅使升學率和分數成為評價學校和老師優劣的唯一標準,也成為衡量學生的最重要的尺度,導致教育上的短視行為。小學、初中、高中均分段規劃學生,目標是開發學生成績的最大潛能,輕視甚至無視學生的習慣、人格和價值觀的培養,抑制學生個性發展,注重標準化、技術化的考試能力培養,甚至透支學生腦力和體力,要求學生到大學補償娛樂時間,對大學新生造成嚴重誤導,不僅影響中小學生價值觀形成,也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培養。其次,教育的產業化,使優勢教育資源集中,教育公益性、公平性難以實現,給學生價值觀形成帶來不利影響。高考競爭和對文憑的片面追求不可避免地延伸到基礎教育,重點校、重點班成為優勢教育資源,為了獲取進入資格,加班補課、利用人際資源、轉遷戶口或戶口造假、財物賄賂普遍盛行,教育不平等現象嚴重,教育腐敗難以杜絕。表象上家長的教育成本提高,事實上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學生,不僅要面對與年齡不相宜的巨大學業壓力,而且要面對片面教育和抑制個性的定型化成長,其內在品質包括價值觀難以健全。此外,由于優勢教育資源集中,形成重點校、實驗校類巨型教育實體,通常班額巨大,學生人均占有教室、實驗室、操場等面積過低,所謂副科課時被擠壓或被主科搶占,班主任和主科教師教學負擔過重,培養學生的精力嚴重不足,因人施教和對學生價值形成的關注,實現困難。再次,道德教育虛無化,教育內容脫離實際,缺少可信度。由于中小學教育的應試化,任何科目均知識化、分數化,并根據升學考試的所得分數的多少劃分地位,包含道德教育的政治課在中小學中均被列為副科,經常被擠占課時,得不到重視。某些政治課內容理論性和政治性過強,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特別是目前小學生入學年齡普遍提早,中學政治課的學習內容有些超過學生的接受的能力,與學生生活實際脫離較遠,缺少指導意義和可信度,所起到的德育作用有限。
(三)社會因素
中小學階段,學生較少接觸社會,直接從社會交往中受到的影響較小,但通過電視、雜志等傳媒受到的社會影響不可忽視。大眾傳媒對社會價值觀念具有導向作用,并且因其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吸引力強等特點,對學生的影響更為突出。此外,電腦和智能手機成為影響學生成長的主要問題,偶像明星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影響也較大。目前以上三個方面均存在對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廣播電視對社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不能有效發揮。當前很多電視節目缺少社會教育責任感,質量有待提高。有的僅注重正面宣教,節目內容過于政治化和理想化,脫離生活實際,成為空洞的宣傳口號;有的過于娛樂化甚至庸俗化,文化品味低俗;有的制作粗糙,缺少原創精神,篡改歷史,大量展現家庭矛盾、婚外戀情、宮廷斗爭內容等,包含大量不健康的思想內容。大眾傳媒對觀眾的價值觀影響具有導向作用,傳媒應當承擔宣傳教育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互聯網和無線通信對社會價值觀教育副作用過大。互聯網是學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知識獲取的重要來源,但互聯網的弊端同樣突出,負面宣傳、虛假新聞、色情圖文、暴力游戲等網上泛濫,缺乏必要的客觀約束手段,目前已成為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主要問題之一,包括網癮導致的體質下降、自閉、荒廢學業和價值觀扭曲等。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另一問題是智能手機。據統計目前大學生手機使用率百分之百,84.4%的學生會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全天使用手機時長平均超過4小時,且大部分時間在看電影、聊天、看網頁,與學習相關的占極少數。同樣手機上傳播的信息資源良莠不齊,且具有更大的隱蔽性。中學生中同樣存在著過度依賴手機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與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此外,偶像明星和成功人士的言行及成功經歷對青少年的榜樣示范作用發揮失當。我國自古重視榜樣的教育作用,今天的青少年更具有偶像崇拜情結,但偶像不再是道德楷模和勵志典范,通常為各類當紅明星和富人排行榜上的成功人士,其成功背后有機遇、有能力、也有社會關系積淀,甚至有各類荒誕離奇的炒作,遺憾的是普遍缺少可效仿的真實勵志故事。偶像的榜樣作用和失當言論,往往使得青少年的價值觀更偏于事故、功利,更具投機性。
二、影響在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因素
(一)高校因素
高校行政化和產業化是影響大學生價值教育的根本性因素。高校行政化滋生教育腐敗,高校產業化則必然導致教育的功利化。學校首先是官僚體系和經濟實體,學生則首先成為學校培養的產品和文憑或課程體系的消費人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退居最后,高等教育無論是大學還是大學生都普遍存在大學精神喪失的根本性問題,從而產生一系列影響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次生因素。首先,高校教育管理體制影響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我國普遍存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脫節斷層的問題。大學新生入校普遍存在不適應感,不適應沒有家長照顧、老師監管、高考壓力的生活和學習,不適應大學半社會化的人際交往和自主性學習,大部分學生精神迷茫渙散,一般性的引導和說教起不到幫助學生順利過度的作用。學生對高考的價值產生懷疑,原有價值觀發生動搖,影響學習的積極性。高校擴招使教師隊伍迅速擴大,教師接受再學習和培訓的機會相對減少,其教學和管理水平受到影響。同時教師隊伍擴大的速度并沒有滿足學生擴招數量的需求,師生比失調,教師授課壓力增大,授課班額過大,學生接觸教師的機會減少,接受教師單獨輔導的機會不足,影響教師在專業和品格上的言傳身教,不利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不合理,盲目并校喪失專業優勢,影響大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熱情,成為滋生厭學情緒,沉迷游戲,荒廢學業的原因之一。高校大規模升格,致使文憑貶值,致使家長和學生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收效降低。在追趕不斷升級的文憑過程中,出現了考場舞弊、招生和畢業潛規則等各種教育腐敗,也加劇了本科生的學習無用論思想,分化出放棄專業忙考研、報班盲目考證與徹底放棄專心玩樂的人群分化和價值觀分化。其次,高校教育者的職責履行影響大學價值觀教育。高校管理層作為行政體系的官僚層和經濟實體的管理層,追求政績和經濟效益成為其主要職責所在,發展教育事業則成為政績工程和實現經濟效益的手段,校長成為大老板,院長、博導、碩導等成為項目經理式的小老板,功利化的教育和科研否定了教育和科研自身的價值和精神,扭曲了受教者的身份和價值觀。學團工作隊伍行政化,專職輔導員與學生比大約在1:200左右,輔導員大部分工作時間陷于行政事務,用于與學生、特別是普通學生交流思想的時間極為有限,學生從輔導員那里得到價值觀指導較難。學團隊伍自身素質和職業責任也有待提高,高校輔導員大部分是過渡性工作,一段時間后或轉為專任教師或將轉行政干部,任職期間專注研究和探索輔導員工作規律的較少,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熱情不高、精力投入不足。專業課教師的主要精力被迫投放在科研上,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層次和數量不僅決定職稱級別,也決定能否聘任和工資收入,成為專業教師的唯一衡量標準,教學能力和育人精神僅成為輔助或象征性標準。教師為獲得科研項目忙于應酬、講座、賺取名利,或放棄科研,做兼職彌補收入損失,授課精力投入不足,課后對學生關注不夠,指導不足。有些教師為迎合學生的心理,課堂教學娛樂化,考試形式化,也有部分教師無法應對擴招部分學生素質下降,學風差,學習能力弱的新情況。以上因素均使得教師的言傳身教、教書育人的作用受到影響,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此外,高校學生社團受到高校整體制度和風氣的影響商業化、功利化甚至庸俗化,成為社會的縮影,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自我教育作用。
(二)社會因素
相對于中學生,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更明顯。大學具有開放性,校園是一個小社會,大學生與社會接觸更頻繁,更密切,且大學生均已成年,進入社會的意識強烈,對社會的關注程度提高,自覺把自我同社會聯結起來,有融入社會的心理需求。大學生價值觀受社會因素影響主要表現為社會化過程中的落差與失衡。首先,大學生的職業期待與社會現實的落差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影響。學生通常自上小學起就把上大學當作奮斗目標,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相信大學可以帶給自己理想的職業和所期待的未來,對大學的內心期待無限完美,真正進入大學后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第一個落差,從大學看到大學生就業現狀,產生第二個落差,原有的價值觀被動搖,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對所學專業和大學本身的價值產生懷疑。其次,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與社會的實際需要間的落差。社會需要兩類人才,一是精英,包括科技精英和管理精英;二是素質過硬的技術工人,但大多數大學生不屬于這兩類人才。社會對大學生的普遍期待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有良好的專業素質,有高學歷和高水平,但所提供的就業崗位往往是普通工人和低層次管理者,大學生一方面不適應用人單位需求,另一方面也被大材小用。當大學生看到同專業畢業生的平均工資低于技術熟練的農民工時,對專業和知識本身的看法必然受到影響。再次,部分大學生及其家庭的教育投入與可預期的社會收益之間的落差,改變大學生的價值觀。所謂教育成本之高,主要花費分為四個部分:基本教育消費;用于擇校擇班的調節費、贊助費、人情費等,這部分花費遠遠高于基本教育花費;參加各類補課班、素質班及由此支付的比賽費、材料費和交通費等;家長與教師溝通的人情費等,除此之外還包括讀大學的各項費用。教育高投入與一般大學生畢業就業后的收益很難達到平衡,投入與產出落差不僅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影響學生家長的價值觀。此外,社會競爭的起點、規則不公正等因素也影響到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三)家庭因素
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一般不會改變大學生的價值觀,但家庭環境,特別是家庭的經濟地位和家庭的社會資源占有情況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較大。重大的家庭變故也是影響和改變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因素,如家人突發重病或意外事故,家庭經濟條件的突變,父母職務上的重大變化等情況。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是大學應當承擔的責任,但不是大學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究其根本,是涉及民族文化和民族前途的一項社會任務,是生存方式決定的,受社會制度的制約。解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問題,有賴于社會制度的深刻變革、生存方式的轉變、社會風氣的好轉和社會觀念的改變。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反腐敗、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特別是教育領域內的綜合改革和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決定,不但為解決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上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政策性前提,也為解決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為做好大學生的價值教育觀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者:于秀麗 劉衛財 單位: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