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醫學
慢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3次/d),糞便量增加(>200g/d),糞便稀薄(含水量>85%)且腹瀉超過4周者[1]。慢性腹瀉是臨床常見的癥狀,各種原因都可以引起,西藥和中藥單純治療都有一定局限性,但中藥與微生態制劑相結合則效果十分顯著。筆者近年來采用微生態制劑配合中藥治療,取得很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和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35~60歲之間;病程2個月至5年。對照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齡30~62歲之間,病程1個月至5年。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服蠟樣芽孢桿菌活菌片,0.75g,1日3次。②治療組在對照組的礎上,加服益脾止瀉方治療。處方:山藥100g,白術15g,薏苡仁30g,龍骨30g,牡蠣30g。加減:脾胃虛寒加干姜、桂枝、附子;腎陽虛衰加四神丸;肝氣乘脾加痛瀉要方;食滯胃腸加保和丸;濕熱加葛根芩連湯;中氣下陷加黃芪、升麻。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5d為1個療程,均治療3個療程。
2結果
2.1療效標準
[2]臨床痊愈:臨床癥狀、基本體征消失。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
2.2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42例(70%),好轉14例(23%),無效4例(6%),總有效率為94%。對照組治愈25例(41%),好轉20例(33%),無效15例(25%),總有效率為75%。2組治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
3討論
中醫認為:濕、熱、寒、風皆能引起泄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清氣在下,則生飧食,濕勝則濡瀉”。《素問•舉痛論》篇指出:“寒邪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瀉腹痛矣”。《靈樞•師傳》篇說:“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瀉。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春傷于風,夏生飧瀉”。《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暴注下瀉,皆屬于熱,澄徹清冷,皆屬于寒”。《景岳全書•泄瀉》說:“泄瀉,或為飲食所傷,或為時邪所犯,因食生冷寒滯者”。《張聿青醫案•泄瀉》指出:“上則噯噫,下則便泄,厥氣不和,克制脾土”。說明本病的發生,主要是正氣內虛、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或七情不和,損傷脾胃所致。而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均可導致脾胃功能障礙而發生泄瀉。脾胃濕勝是導致本證發生的重要因素。自擬益脾止瀉方是針對泄瀉以上病因病機所設。白術性溫而燥,氣香不竄,味苦微甘、微辛,既補脾氣,又補脾陽,善健脾胃,治泄瀉。山藥性味甘平,平補脾肺腎,既補脾氣,又補脾陰,且兼澀性,止泄瀉,用量一定要大!白術與山藥相配伍,則脾胃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正如《臨證指南醫案》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薏苡仁淡滲利濕,兼能健脾,對于脾虛濕勝之泄瀉尤為適用。龍骨、牡蠣,皆質粘澀,能收斂元氣,固澀滑脫。徐靈胎曰:“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數藥相配,則脾胃健,泄瀉止。西醫認為:腹瀉是由腸道菌群發生紊亂以及腸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所造成的。腹瀉時腸道菌群紊亂,有害菌增多,而有益菌減少,故糾正腸道菌群紊亂是治療腹瀉的重要手段之一。蠟樣芽孢桿菌活菌片就是通過補充腸道有益菌,消耗腸道內過多氧氣,創造厭氧環境,促進厭氧菌生長,調整腸道菌群失調,改善人體微生態環境,達到治療目的。中醫中藥通過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達到人體陰陽平衡,蠟樣芽孢桿菌活菌通過調整人體腸道菌群紊亂使之平衡而達到治愈腹瀉之目的。中醫中藥雖然和微生態療法機理不同,但都是通過不同途徑的調節而達到體內平衡的,他們的治療是不謀而合的。此種療法無任何副作用,簡單易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