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生態論文
作者:包柳杰 單位:浙江省奉化市城北中學
資料表明中小學生在校時間的80%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師與學生的發展。而課堂教學又是由學生、教師、教學內容等組成,他們好像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只有每個環節協調發展才能達到“生態平衡”。建設這種“生態平衡”的課堂才能使我們在教學質量、教師、學生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生態課堂的提出
生態課堂是近幾年提出來的一種全新的課堂模式。在“生態課堂”中:教學氛圍民主、和諧,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教師引導點撥與學生自主探究和諧統一,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學習中知識得到積累,個性得到張揚,情感得到熏陶,思維得到培養。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共同發展,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因此,實現生態課堂就成了我們教學中的一大追求。
二、生態課堂的實踐
《如畫的梯田》是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中的一課,從這個案例的題目看,應該是一堂很美的課,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梯田的美麗和壯觀,而且還要讓學生分析形成這種美的原因,領略梯田背景下形成的如畫的景觀和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更要從中體會到梯田所蘊藏著更美的東西———人地協調之美,人與自然和諧之美。這節課在我實踐生態課堂以來有三次教學經歷,每次因為設計理念不同,而產生的教學效果不同。下面是我在生態課堂建設中的幾次實踐過程。
1.第一次設計《如畫的梯田》的實踐。第一次的教學實踐是新課程剛剛實施的那年,我學習了大量的有關新課程的理論,為新課的實施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新課程畢竟沒有經過實踐,思想上一下子又轉不過彎來,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帶有許多老課程的影子。在確定這一課追求的目標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后,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以下三個環節:找出元陽的位置;分析哈尼人修建梯田的原因;理解元陽梯田對哈尼人日常生活的影響。第一個環節利用各種地圖信息找出元陽的具體位置,培養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第二個環節通過閱讀,分析美麗壯觀梯田的形成原因。第三個環節通過知識拓展,體會到梯田所蘊藏著的更美的東西:人與自然和諧之美。乍一看,這一教學設計非常合理,教學效果也非常得好。這一次實踐后我細細思考:這真的是學生們的真實需求嗎?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踴躍發言,有多少是自主的成分?不難發現整節課是由教師“包辦”,教師設計的問題是一步步地把學生帶到預定的圈子里。如果長此以往,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又何從談起。這樣的課堂與生態課堂有很大差距。
2.第二次設計《如畫的梯田》的實踐。第二次實踐是新課程實施后的第三年,我對新課程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新課程的實踐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在這次教學設計中,我以充分體現“課堂中精彩的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目標。于是具體設計如下:通過元陽梯田的四季美景,讓學生感受梯田的美;通過梯田中農民勞作的背影和孩子嬉戲的身影,讓學生想象哈尼人開辟梯田時勞動的場景,來感受哈尼人的民族精神;通過一組荒蕪梯田的展示,讓學生對比討論,只有合理利用梯田,因地制宜,自然才會給人們豐厚的回報。第二次的實踐較第一次的教學實踐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們通過親身體會、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來探究新知。然而課后細細思量,這種教學實踐中我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思路給框定了,顯然這樣的教學還是限制了學生的思路,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樣課堂還不是我追求的生態課堂。
3.第三次設計《如畫的梯田》的實踐。第三次教學實踐是我學習了“綜合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這一理論之后。我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參與、經歷實踐和創新的過程。于是便有了第三次教學設計:通過元陽梯田美景的介紹,讓學生感受梯田美如畫;設計四個版塊,在四個版塊中用聯系閱讀、主動問答來構建問題,通過自主討論、自評互判來解決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只是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該學什么,會做什么,至于具體怎么做,那是學生們自己的事了。因此整堂課是建立在一個相對自由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不同程度的學生、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學生思維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知識得到積累,個性得到張揚,情感得到熏陶,思維得到培養。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的生態課堂。
三、生態課堂實踐的啟示
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學理念,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效果?細細品味,感悟頗深。我深深地體會到構建和諧的生態課堂環境的重要性。我認為建設生態課堂應從以三方面努力。
1.積極轉變教師傳統觀念。作為生態課堂的主要因素的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課堂的主宰。在這種“師道尊嚴”的課堂中,學生處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在這種不平等的關系下,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在這種課堂上,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在我的第一次教學實踐中,雖然課堂氣氛活躍,但是教師主宰課堂仍沒有改變,教師雖然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將已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作為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自己退到后臺。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做到規范要求,而不是壓抑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張揚;教師在教學時做到巧妙引導,而絕不是牽著鼻子走;教師課后輔導時做到,學生有無法解答的問題,適度啟發,打開思路,而決不把答案告知學生。這種教學觀念,也使會我們的教師快速成長起來,使教師對課堂的本質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教學組織能力也明顯提高,極大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
2.大膽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生態課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在生態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最基本最活躍的“元素”,構建和諧生態課堂,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第三次教學實踐中,我大膽放手,設置了四個小版塊,通過四個小板塊的設置讓學生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讓學生知道在這堂課上該學會什么,會做什么,然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目標。這一教學設計大膽地將學生推向前臺,真正將課堂還給了學生,使課堂上的每個學生都活躍了起來,在課堂提問中,都是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回答中都是他們努力合作的智慧結晶。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精彩的已經不再是我們老師而是學生了。而且這樣做對學生的發展會起到一個持續的作用,對他們以后知識的習得、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習慣的養成、品質的改善乃至個性的形成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這不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嗎?